2025-10-10 16:21:37
原载于《文萃报》2025年8月15日8-9版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之一。1931年“9·18”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抗联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至1945年8月15日,抗联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牵制76万日军,消灭18万日伪军,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则是千千万万优秀抗联指战员中的杰出代表。
“身体里没有一粒粮食,却装着整个中国”
1932年9月,杨靖宇出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代理),此后,各路抗日武装循着杨靖宇燃起的烽火聚拢,最终汇聚在东北抗联第1军的旗帜下。
在寒无棉衣、食无粮、住无所的情况下,杨靖宇制定了“保存实力、化整为零、分散游击”的战略计划。他有自己“独创”的战术,即“3大绝招、4快、4不打”——“3大绝招”:半路伏击,远途奔袭,化装袭击;“4快”:集结快,出击快,分散快,转移快;“4不打”:不能予敌以痛击的仗不打,于群众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占据有利地势的仗不打,无战利品可缴的仗不打。
磐石破围剿、强渡辉发江、痛击伪军邵本良团……在看似绝境的环境中,杨靖宇带着部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1936年7月,改编后的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和第2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委。
自此,有后人评述,每一场战斗都是杨靖宇写给侵略者的檄文:长岗伏击,歼灭了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满“精锐”索景清旅,后来重建的这支伪军一听到杨靖宇的名字就吓得闻风而逃;岔沟突围,粉碎了日伪的“围剿”狂想,看着空荡荡的包围圈,敌人惊呼“难道杨靖宇插上翅膀飞走啦”;奇袭老岭,日寇的铁路工程为此停摆了2个月,不得不在《满洲开发40年史》一书中承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极大动摇了日寇在南满的统治,杨靖宇这个名字,一时间成为日寇作战地图上永远无法消除的红圈。
1938年11月5日,延安,中共中央发出致敬电,称赞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联是“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寒冬裹挟着凛冽风雪呼啸而至,东北抗联的生存环境愈发恶化,杨靖宇率部在长白山密营转战数月,补给断绝,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密林里,很多战士感慨“活着比死都难”。
1940年2月23日16时,当敌人罪恶的子弹穿透胸膛,35岁的杨靖宇轰然倒下,日寇解剖他的遗体时,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却装着整个中国!
伪通化省警务厅长、日寇头目岸谷隆一郎被杨靖宇牺牲后的景象深深震撼,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这个屠杀中国人民的刽子手,在日记里写道:“我无法理解,是什么样的信念,能让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里坚持到最后?”1945年,日本战败前夕,他遣散家人,剖腹自杀,死前写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在,一定不会亡国。”
“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
“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待光复东北凯旋日,慰轩辕。”每当人们咏颂起抗日民族英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赵尚志所作的《黑水白山·调寄满江红》,总会被词中承载的爱国情怀与敢于牺牲的斗争精神感染。
1908年10月26日,赵尚志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
“9·18”事变后,在东北沦陷的炮火中,赵尚志振臂疾呼:“中国人都挺直腰杆,鬼子就永远跪着!”
在他的努力下,1933年创建的珠河反日游击队,以“专打鬼子不扰民”的铁律,在松花江畔点燃抗日火种。
“冰趟子”战斗,是东北抗联历史上著名敌众我寡的伏击战。1937年寒冬的冰趟子岭,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中,5000日伪军正像铁桶般围拢。赵尚志满脸冰碴趴在雪地上,用冻僵的手指紧扣扳机,目光却穿透漫天风雪望向远方:“兄弟们,咱们要让鬼子知道,中国人的骨头是铁打的!”经此一役,抗联共打死打伤日伪军300余人。
1940年3月,赵尚志被调任东北抗联第2路军副总指挥。在广袤的北满地区,他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与日寇浴血奋战百余次。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率领数万将士奋战在白山黑水间,创造了孤军抗敌红旗不倒的民族奇迹,令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谈之色变。
“小小满洲国,大大赵尚志”,是日军发出的无奈哀叹;“一钱骨头一钱金,一两肉得一两银”,是日伪军为了抓捕赵尚志而开出的价码;“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是敌人对英雄赵尚志产生的强烈畏惧。
“我生是共产党的人,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这是赵尚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所发出的铮铮誓言。
不幸的是,1942年2月12日,年仅34岁的赵尚志在率部与敌人作战时被叛徒出卖,壮烈牺牲。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9·18”事变后,赵一曼被中央派到东北,她先后在奉天(沈阳)、哈尔滨领导工人斗争。1933年春,她受满洲省委委派到海伦视察工作,一次战斗中,她领导当地游击队200人击溃伪自卫团500人,并击毙“伪总”,她在军事斗争方面的才干开始为人所知。
1934年春,满洲省委机关遭到破坏,赵一曼被派任珠河中心县特派员,后任珠河道北区委书记,她很快从农民会里挑选出30多名青年,组成了以她为首的珠河道北农民游击连。
不久,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3团在侯林乡活动,突然被日伪军包围,形势异常严峻。千钧一发之际,日伪军背后响起枪声,只见赵一曼骑着白马,手持双枪,带领游击队员旋风般杀入敌阵,敌军大乱,3团趁势猛攻,反败为胜。从此,赵一曼的威名使敌人闻风丧胆,还登报悬赏捉拿这个“挎双枪,骑白马的密林女王”。
1935年10月,珠河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3军主力撤离,留2团和3团在道北、道南老区坚持斗争,赵一曼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2团政委,被亲切地称为“我们的女政委”。11月15日,2团被日伪军围困,赵一曼协助团长指挥作战,与敌人血战一整天,连续打退敌军6次进攻,击毙日寇30余人,团长让赵一曼带领部队突围,她果断地说:“你是团长,有责任将部队带出去,我来掩护!”
团长不同意她这个“女同志”留下,平时非常和蔼的赵一曼变得十分严厉:“谁说女同志就不能打掩护!?”掩护部队突围时,她腿部中弹,因失血过多而昏迷,不幸被捕。
为了获得抗联和地下党的活动机密,日本特务把赵一曼从珠河县转到(哈尔滨)滨江省公署警务厅,日本宪兵对她进行了严刑拷问,酷刑多达几十种,包括鞭打、吊拷、老虎凳、竹筷夹手指脚趾、拔手脚指(趾)甲、拔牙齿、压杠子、搓肋骨等,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她对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控诉和誓死抗日的决心。
赵一曼在《滨江述怀》中写道:“誓志为人不为家,跨江渡海走天涯。男儿若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在珠河小北门外从容就义,时年31岁。
(本版稿件综合《解放军报》《黑龙江日报》《南方日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明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