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有了合伙人 基层有了好帮手——荷塘区茨菇塘街道以“社区合伙人”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0 16:13:2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王微

荷塘区茨菇塘街道是株洲市建设最早、老旧城区最集中的主城区纯城市街道之一,辖区人口密集(常住人口7.8万人)小区108个中76个为老旧小区,其中有近7成的小区为无物业管理小区。不断积累的城市问题、小区问题、居民问题日益凸显,亟须基层治理提效。

茨菇塘街道试点引入“社区合伙人”参与基层治理模式,把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社会组织、爱心个人等各类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组成“社区合伙人”,通过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构建起“多元参与、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摸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下老旧城区治理效能提升的新路径。

共建合伙人,让老旧社区焕“新颜”

9月30日,茨菇塘街道六〇一社区在爱晚老年学校成功举办“‘荷’你合伙·茨家有礼”专题活动,活动以非遗压花台灯制作为媒介,中国第一代硬质合金专家张荆门,原601厂副厂长周良斌,原株硬集团副总施承仕、蔡达、蔡家发,原601厂工会主席孔繁如等多位高级退休人才应邀出席。大家在非遗手作中围绕社企共建、资源共享、小区共治等议题交流看法,共同探讨基层治理的优化路径。活动现场点亮的一盏盏压花台灯,不仅展现了非遗之美,也凸显了社区治理中多元力量的汇聚与融合。由社区共建合伙人参与打造的六〇一社区爱晚老年学校成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大本营。

社区共建合伙人,即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有共建任务目标的公共单位等通过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民生保障向社区以下单元延伸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民众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获得能力。如:荷塘区委统战部为社区提供了免费的非遗传承师资力量和教学体验;链接恺德医院专业医生志愿者通过“每月一诊”定期为居民提供健康养生课堂和义诊。

更重要的是,通过社区共建合伙人的各类参与,激发了老社区的新生命,老旧社区重焕“青春”了。

“房子可以旧,人心不能老”,在爱晚老年学校校长、老党员曾华容的组织下,老年学校组建了“长者学院志愿服务队”,将所学变为所用,让“老有所乐”转化为“老有所为”,在持续开展的小区环境整治、安全防火义务巡逻、文明劝导等微治理活动中,绿化带清新了、楼道干净了、房屋刷新了,小区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不仅如此,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同时调动了居民自主参与小区治理热情,直接带动了社区的年轻态氛围,老旧小区不再暮气沉沉,为小区治理增添新动能。一系列变化引来了本地高校的关注,这里还成为了湖南工业大学的线下思政移动课堂。

共创合伙人,让社区服务更贴心

中午12点,红旗村社区幸福食光便民食堂的闸机嘀嘀响个不停,荷塘株百的工作人员熟练地刷脸取餐盘、选取菜品、结账。在这里,60岁以上和未成年小朋友可以以每餐12元的优惠价格享受到30余种美味又健康的餐品。

红旗村小区83岁张爷爷的老伴躺在床上10多年,这段时间赶上保姆休假,“便民食堂真是解了我家的燃眉之急。”对于出行不便的居民,社区的志愿服务队也会提供免费送餐上门服务。

“自己在家做饭,先不说花多少钱,我老了既没有那个精力,也做不出这么多菜品。”附近的居民宋阿姨说,便民食堂方便了老人,也让孩子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每次看到老人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心里也特别高兴,株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服务。”看着忙碌的餐台,社区共创合伙人——荷塘株百的负责人表示。

社区共创合伙人,即辖区的商业经营者通过“公益+低偿+市场”的运营模式为社区提供更具品质的专业化商业服务,将空间资源、商业利润部分转变为社区公益基金或社区公益服务,实现社区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以红旗村社区为例,红旗村社区以积极开展“社区合伙人”创新试验为契机,先楼后引入托管、长者食堂等商企合伙人,利用辖区商圈、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社区便民服务圈,为辖区居民提供书吧、公益集市、传统中医文化等服务,还配套“一老一小”服务项目,老年人活动室、儿童游乐园、书吧、理发等便民服务一应俱全,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或享受便捷、高效、高品质的民生服务。

红旗村社区为共创合伙人积极提供政策支持,托育、养老等领域的共创合伙人则承诺将部分利润或物资注入社区公益基金;持续反哺社区,养老与托育行业的社区合伙人通过“托管”与“助就业”双线联动,破解社区居民“带娃难”与“就业难”的双重问题,实现了双方共赢。

共治合伙人,让共同家园更温暖

秋日暖洋洋,红卫村小区22栋楼后的小花园吸引不少居民驻足拍照。

小花园位于原本是一片杂草丛生、乱石堆积的化粪池用地,长期无人问津。然而,去年年初,原601厂(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王玉鹏萌生了改造这片荒地的想法。作为一名热爱养花的老党员,他主动与社区、小区党支部沟通,在获得支持楼后,自筹资金,亲力亲为地开启了花园的改造工程。

这位社区共治合伙人(即通过志愿服务参与治理的社区志愿者)自费铺就防腐木步道,将废弃轮胎做成花盆。如今,绣球花、菊花、红玫瑰、白兰花、夜来香等各色花卉竞相绽放,喷淋、照明等设施一应俱全。曾经的卫生死角变身社区“最美转角”,这里不仅成为居民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绿色空间,更成为“以花会友”“以花论事”的社区议事平台,真正实现了“小花园,大和谐”。“以前觉得治理是社区干部的事。”王玉鹏说,“现在觉得你搭把手我出把力,都是在建设家园。”小花园的诞生,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生动写照。从一个人的绿色梦想,到一群人的共同参与,再到整个社区的和谐共融,这片小小的花田见证了社区治理的新路径。

以活跃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共治合伙人定期组织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政策宣讲和决策过程,让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从而增强了居民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种共治模式不仅改善了社区服务质量,还大大提升了居民的满意度。在这一过程中,合伙人不仅仅是社区治理的辅助力量,更是居民与社区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通过这种桥梁,居民的需求得到了更及时的反馈和处理,参与感与归属感也随之增强。将志愿者引导成为社区重要的共治合伙人,引导志愿者参与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工作,加快推动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塑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进一步形成。

责编:龙子怡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