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6:10:17
原载于《文萃报》2025年8月15日7版
新四军之所以被称为抗日“铁军”,正是因为有成百上千支“刘老庄连”这样的钢铁连队。朱德盛赞这支新四军连队是“人民军队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陈毅评价“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车桥之战,作为抗战史上以少胜多、以较小代价收获巨大胜利的著名战役,不仅被指挥者叶飞誉为“华中敌后抗战史上的光辉一页”,也是粟裕军事生涯中谋划时间最长的一次战斗。阜宁战役是新四军第3师取得的首次攻城大捷,使阜宁成为新四军在苏北敌后战场解放的第一座城市。
“车桥之战,连战皆捷,斩获奇钜”
车桥,是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因河道上架有5座石桥,形如繁体“車”字故得名。
1939年10月21日,日寇占据车桥。从此,车桥成为其控制淮安东南、宝应东北地区的重要据点。横穿车桥的涧河,则成为我苏北、苏中两个根据地的分界线。拿下车桥,我苏北、苏南、淮北、淮南根据地就能连成一片。
然而,车桥怎么打却让粟裕大伤脑筋。
日寇占据车桥以后,建了大量碉堡、圩墙,挖了一丈半的外壕,布置了极强的火力,扬言要建一座“铁打的车桥”。打车桥,还面临另一险况:一旦有了动静,驻扎在周边的鬼子必来救援,尤其是淮阴、淮安据点的日寇距车桥近在咫尺,很快就能赶到,对我攻城部队形成反包围。
此前,我新四军从未打过攻坚战。从1943年4月起,粟裕脑子里就刻下了“车桥”,刻下了那份手绘的作战地图,而且不断充实着新的内容。
这一年6月,作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粟裕,前往新四军军部盱眙县黄花塘参加整风会议并汇报工作。他带领师部侦察科负责人专门绕道车桥,对附近区域的敌情、地形、道路、民情进行了实地勘察。一个取车桥、打援兵的战略设想由此形成。
不打无准备之仗。粟裕开始精心擘画:新四军以5个团兵力组成3个纵队,陶勇旅长率2纵攻取车桥;廖政国团长率1纵在车桥西北芦家滩一带设伏,打击淮阴、淮安方向增援之敌;3纵在车桥以南崔河附近构筑防御阵地,担任曹甸、宝应方向警戒;预备队随时准备补上缺口……
1944年3月5日凌晨1点50分,负责突袭攻坚的陶勇部率先发起进攻!一时间,枪声大作,喊杀震天。战士们穿过外壕,潮涌般漫过墙头。顷刻间,流星般的信号弹划破夜空,不到1小时,我军便次第突破圩墙,攻下10余座碉堡,占领镇内全部街道,分割包围镇内各据点日伪军。
经过一夜激烈战斗,3月5日中午,我全歼伪补充大队,并将日军压缩在核心工事内。为了尽快歼灭日寇,新四军动用了大杀器——一门13式75山炮。残余的20几个鬼子逃窜途中被我全歼。
车桥战役歼灭日军465人,活捉48人,因伤抢救无效和拒绝医治死亡24人;歼灭伪军483人;摧毁碉堡53座;缴获步兵炮和大批武器弹药。是役,我军有238名官兵伤亡。
捷报传到延安,陈毅军长发来了嘉奖电:“车桥之役,连战皆捷,斩获奇钜,发挥了我第1师部队历来英勇果敢的作战精神,首创了华中生俘日寇之新纪录。”第18集团军(八路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在《抗战八年来八路军新四军》一书中指出:在抗战史上,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
“刘老庄连”:八二烈士,抗敌三千
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江苏北部淮海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残酷“扫荡”。3月17日,日军第17师团纠集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领导机关。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在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的率领下,奋勇阻击各路敌人,掩护淮海区党政机关安全转移。是日,日伪军进行第2次合围,4连与日伪军在淮阳北老张集、朱杜庄一带遭遇。激战半日,于黄昏后再次突围,转移至老张集西北的刘老庄地区。18日晨,日伪军进行第3次合围,4连奉命组织防御,全连82人凭借村前交通沟,英勇抗击日伪军攻击,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安全转移,全连却陷入日伪军重围。
虽经数次突围,均未成功,4连决心固守。连部通信员在火线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决不给中华民族丢脸!”日伪军集中炮火对4连阵地进行了毁灭性炮击,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4连官兵在强敌面前,坚定沉着,不惧牺牲,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百余人,苦战至黄昏,终因寡不敌众,全连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新四军3师7旅为表彰4连的英雄壮举,命名该连为“刘老庄连”。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对82位烈士作出了很高评价:“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理军长陈毅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指出:“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时任新四军第3师副师长的张爱平将军在82烈士的墓碑上题下“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众,美名万古传”的颂扬诗句。
82烈士陵园里的雕塑
阜宁战役:苏北战场首次攻城大捷
1945年4月24日至26日,新四军第3师兼苏北军区集中11个团的兵力发起阜宁战役,仅用34个小时就一举解放了阜宁及其附近村镇,扩大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给苏北地区伪军以沉痛打击。此役,是新四军第3师取得的首次攻城大捷,也是华中新四军对敌展开局部反攻的一次重大胜利,使阜宁成为新四军在苏北敌后战场解放的第一座城市。
时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苏北军区司令员黄克诚,在认真分析研究敌情、我情和战场环境后,针对阜宁伪军主力南下盐城、缺少日军支撑、北无可靠增援、忙于交接防务、城内粮草缺乏等实际情况,决定抓住有利战机,集中第8旅全部、第10旅主力、师特务团和阜宁、阜东、射阳、建阳、盐东5个县独立团共11个团的兵力,采取肃清据点、孤立伪军、牵制援军、集中优势、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发起阜宁战役,扩大春季攻势的胜利。至4月23日,各部队相继完成攻城、牵制和阻援部署,紧前展开坑道作业、弹药补充、粮草给养等攻城准备工作,并通过方言喊话劝降、小木架载着宣传品顺流而下、宣扬根据地政策等方式动摇、瓦解、争取伪军。24日夜,第8、第10旅以猛烈的炮击打响阜宁战役,并迅速向城北外围各据点,实施分割包围和猛烈攻击。第10旅主力采取警戒阻援合围、坑道作业逼近、连续炮击摧毁等手段围攻大顾庄,迫使大顾庄守敌放弃抵抗投降。战至25日,第8旅也相继攻克了头灶、七灶、掌庄等据点。其余据点守敌在增援无望、坚守无力的情况下,被迫全部缴械投降。战至26日10时,在第8旅军事攻击和政治攻势双重作用下,大浦桥的伪军眼见死守无望、逃跑无路,纷纷放下武器走出据点投降。
(本版稿件综合新华社讯、《中国国防报》、《光明日报》等)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明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