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6:07:30
原载于《文萃报》2025年8月15日6版
1937年10月19日夜,八路军第129师一部迅猛突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取得击毁敌机24架的辉煌战绩,首开“轻步兵打飞机”范例,给友军“打样”。
与此同时,1937年10月18日至21日,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在独臂将军贺炳炎率领下,在雁门关连续2次设伏,沉重打击日军汽车运输队,一度切断日军补给,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忻口防御作战。
1941年11月上中旬爆发的黄崖洞之战,创下八路军抗战以来敌我伤亡比例之最。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全军学习其精神,军委亦誉其为最为辉煌的胜利之一。
步兵打飞机,给国民党军“打样”
1941年,日军第7师团为标榜其在侵华战争中的“赫赫武功”,特意为参与作战的后备兵出版了一本名为《乡土部队的辉煌》的册子。书中一篇名为《森谷队之奇策》的当事人文章,以守备阳明堡机场的某日军小队视角,勾勒出了八路军夜袭阳明堡机场的诸多细节:
“夜间10时顷,听到远处的激烈狗吠。下班政(机场西1.7公里处村落)方面殊烈。森谷队长深感不妙,令斋藤、池田两伍长严加警戒,增加了巡逻回数。夜11时顷,步哨发现了百五十米远处高粱地中隐藏的敌部队……”
显然,富有反游击战经验的日军仅从村中犬吠,便发觉了情况不对,并迅速做好防御准备,甚至借助机场外围的战壕给我军突击部队造成一定干扰和杀伤。然而,我军突击部队并没有选择停下脚步,而是在手榴弹和迫击炮掩护下,一路猛冲攻入了机场。此时机场内不仅停放了超过24架各型战机,更有近百名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眼见八路军冲入机场,日军第7师团后备步兵第3大队的士兵无法再依托外围的战壕防守,只能也硬着头皮追入机场。
尽管在外围战斗中吃了一点亏,但八路军第129师先头部队第769团第3营突击部队的目标从一开始便不是全歼敌机场守备队,而是摧毁停放着的日军战机。日军“临时航空兵团”地勤人员的战斗力显然不能与我军突击部队相比,顷刻之间便伤亡大半。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阎锡山此前没有在阳明堡机场修筑宿舍,因此大多数日军飞行员只能在飞机上过夜,那些日军飞行员在面对突然出现的八路军时完全束手无策,只能被动“以身殉机”。在短时间内成功摧毁大部分敌机后,八路军主动撤出战场。此战,八路军以22人牺牲、16人受伤的代价,取得摧毁敌机24架、毙伤敌百余人的战果。
3个星期后,国民党军效仿八路军对日军控制的邯郸机场展开夜袭,取得“焚毁日军包括重轰炸机1架在内的6架飞机”的战果。
独臂将军痛击日军
雁门关伏击战是八路军抗战初期3个“首战告捷”(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之一。
1937年9月,日军侵占大同后继续向南进犯太原。根据八路军总部“配合国民党军在太原忻口地区的防御作战,保卫太原”的命令,第120师师长贺龙命令第358旅716团深入日军侧后,在代县广武、雁门关、太和岭间活动,担负破击大同经代县、忻口到太原公路的任务,以游击战袭击日军汽车运输队。
10月1日,日军华北方面军正式下达了攻占太原的命令。国民党军第19军、第34军等部苦战不支,向太原以北重要门户忻口方向撤退。八路军第120师师长贺龙决定由贺炳炎、廖汉生率第716团主力进攻雁门关以南黑石头沟地区。
贺炳炎是贺龙麾下赫赫有名的独臂将军,刀法精湛,被称为“独臂刀王”。此前的1935年12月,贺龙所部在湖南洞口县瓦塘屋与数倍之敌发生遭遇战。危急时刻,担任红5师师长的贺炳炎操起一挺机枪冲到队伍最前面,掩护总部杀出一条血路,右臂不幸被炮弹炸烂。
当时,军中没有手术器械更没有麻药,军医只好用一把木工锯子硬生生地将贺炳炎的右臂截断。事后,医生感叹:“关云长刮骨疗毒也不过如此,贺将军真乃神将!”
说回10月18日黎明前,贺炳炎、廖汉生指挥部队,悄悄进入伏击阵地。上午10时许,日军数十辆汽车满载步兵,驶入伏击区,第716团遂以密集火力迎头痛击!激战至夜间,侦察兵报告,满载日军的200辆汽车由阳明堡方向驶来。贺炳炎审时度势,避敌锋芒,亲率第716团撤出战斗。
20日夜,贺炳炎一改“用兵不复”的作战原则,再次指挥第716团前往雁门关地区设伏:一路占雁门关;一路向广武镇;一路向太和岭,并连夜破坏8座桥梁。
21日上午9时,日军百余辆汽车进入伏击区,被贺炳炎所部打得鬼哭狼嚎。因公路破坏无法前进,日军约一个大队步兵被迫下车“送人头”。经2小时激战,有5架飞机支援的日军仍以3倍于我的伤亡败退。
经过2次伏击战,贺炳炎所部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数十辆,致使日军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中断数日,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忻口防御作战。
1937年10月,在雁门关以南被击毁的日军汽车
160∶1000,以少胜多的模范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位于山西省黎城县水窑山上的黄崖洞,是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所在地。1941年11月9日至20日,侵华日军集结重兵、大举进攻黄崖洞。奉命保卫兵工厂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与敌人浴血奋战8昼夜,以伤亡160余人的代价,毙伤日军近1000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果,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毛泽东亲笔题词,号召全军学习其精神。
在黄崖洞保卫战中,尤以黄崖洞附近“水窑口”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敌人连续进攻了4天,伤亡了数百人,才只前进了几百米。守卫在“水窑口”阵地的是特务团8连的部分战士。他们合理运用战术,和敌人打地雷战、打肉搏战,连续击退了敌人11次进攻。“水窑口”阵地前敌人留下了不少尸体,但始终没能越过阵地。最后,日军使出了最毒辣的手段——对着八路军前沿阵地使用火焰喷射器、燃烧弹和毒气弹。在这种情况下,8连连队书记冯建书和3班班长王振喜带着10名战士仍在死守地堡。敌人的火焰喷射器将阵地化为火海,8连的12名勇士带着浑身的火焰冲进敌群,和敌人同归于尽。
同时,特务团7连的阵地也遭到了敌人大炮的猛烈轰击。日军向前推进到了一个叫“瓮圪梁”的地方。“瓮圪梁”是当地的土话,它实际上是黄崖洞东南边唯一的通道。这个通道虽然约2公里长,左右是峭壁,是典型的“一线天”,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面对八路军的顽强阻击,日军在强行进攻失败的情况下,选择从沟底爬上来,向八路军特务团7连的阵地进攻。7连1班班长马兴国身负重伤,双眼被敌人的炮弹片炸瞎了。在这个时候,他仍对战士们喊:“我们人在,阵地在,一定要把敌人消灭在黄崖洞前。”打到最后,7连阵地上只剩下1个司号员崔振芳。他占据险要地势,一口气向山沟中甩出了100多枚手榴弹,毙伤30多个敌人,最后不幸中弹牺牲。
战后,129师先锋剧团创作的《黄崖洞英雄赞》,在根据地广泛传唱:“何惧冷风的凛冽,何惧冷雨的侵袭,又岂惧那雪花漫天飞舞!勒紧我们的战骑,凝视黄崖洞旁斑驳的血痕,细数黄崖洞旁的亡魂!黄崖洞,那是我们的!黄崖洞,那是我们的!在这里,我们的英雄们谱写了壮丽的英雄篇章,镌刻下了不朽的荣耀记忆!”
(本版稿件综合中国军网、《世界军事》等)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明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