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15:58:01
原载于《文萃报》2025年8月15日3版
1940年夏,日本乘德国军队在欧洲迅速推进、英美无暇东顾之机,一面加紧诱迫国民党政府投降,一面加强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攻。为粉碎日本侵略者“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到1940年12月初,敌后军民共作战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日军281人、伪军1.8万余人。百团大战是在中国抗战处于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时候取得的重大胜利,具有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意义,是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中流砥柱作用”的力证。
主动出击,从“被绞杀”到打破“囚笼”
1940年7月22日清晨,八路军总部一项命令传达到分处敌后的各师、军区领导人。这正是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署发布的《关于破击正太路的预备命令》。预备命令指出: “决定趁目前青纱帐与雨季时节,敌对晋察冀、晋西北及晋东南‘扫荡’较为缓和,正太沿线较为空虚的有利时机,大举击破正太路。”总部要求各部在战斗开始前对沿线侦察、粮食储备、爆破器材、部队调动、民众工作等做充分准备。
8月20日夜,战役打响,一颗颗红色的信号弹腾空而起,与正太路沿线的弹火相交织,各路游击部队争先恐后地扑向敌人的据点。八路军总部原计划出动22个团的兵力,战役打响后各根据地士气高涨,根据预备命令“其他各铁道线配合作战之兵力,由各区自行规定之”,许多部队纷纷主动加入战斗,参战部队的规模迅速扩大,陆续达到105个团,约20万人。
8月26日《彭德怀、左权关于扩大宣传百团大战战果给各兵团的指示》,记载了“百团大战”定名的经过:“正太战役我使用兵力约百个团,于20日晚已开始战斗,序战胜利已经取得,这次战役定名为‘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共分3个阶段,八路军灵活的作战调度,贯穿战役始终。战役第1阶段,各部同时出击,形成“全面开花”之势,当日军调集重兵反扑时,八路军又迅速化整为零,转为游击作战。9月,彭德怀、左权果断决定转入第2阶段作战,在《第2阶段作战部署》中指出:在继续破袭交通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攻占交通线两侧和深入各根据地内的日军据点。10月上旬,战役进入第3阶段,主要是反击日伪军的报复“扫荡”。彭德怀、左权于10月19日发布《关于百团大战后的反“扫荡”计划》,强调“应以进行坚决的游击战为(主)展开,消耗疲劳敌人,求得部分的消灭敌人,但不直(接)作较大的决战”。这便是面对日军坚固的“囚笼”,八路军用灵活应变的作战策略作出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回应。
八路军在作战中,把伏击与奇袭相结合,打出了敌人叫苦不迭的井陉煤矿“挖心战”;在缺乏重武器的情况下,机智巧妙发明了“扒铁轨”“挖路基”“破桥梁”等数十种破袭方法,还从老师傅们身上学到了烧弯铁轨的“本事”;在攻坚战术中,因地制宜破敌,用“土办法”改良武器,往往取得出其不意的攻击效果……八路军这支“奇兵”,用灵活应变的作战策略在华北大地上给日军以迎头痛击,用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以弱胜强的恢宏战歌。
1940年8月8日,《朱德、彭德怀、左权关于破击正太路的战役部署》
浴血奋战,用“土老帽”攻克“不可战胜”
战役之初,八路军面临的困难重重。日军在正太沿线构筑了严密的防御体系,每个车站都设有碉堡,重要桥梁有重兵把守,铁路两侧挖有深沟、架设有铁丝网。而八路军战士弹药稀缺,手里的武器,除了少量缴获的步枪外,大多是“土老帽”,甚至是大刀长矛。就是在这样的装备差距下,八路军战士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在进攻娘子关的战斗中,他们身背大刀,腰缠手榴弹,趁着夜色攀爬陡峭的山崖。有的战士在攀爬中被敌人发现,身中数弹后用尽最后力气将手榴弹扔进敌机枪阵地。在井陉煤矿的战斗中,他们冒着枪林弹雨,用门板、棉被搭在电网上,以血肉之躯为战友们开辟通道。在榆辽战役中,他们顶着猛烈炮火,用铁锹镐头挖出一条条交通壕,将攻击阵地推进至距敌碉堡仅数十米处,爆破手前仆后继,用生命开辟道路,有的战士腹部中弹,肠子流出,仍坚持爬行至敌碉堡下引爆炸药……他们诠释了何为铁血战士,何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军民一心,从“小溪流”汇聚成“汪洋大海”
在党的领导和号召下,大量地方武装和民兵投入战斗,更有数十万群众参与破路、运输和侦察。华北各根据地为战役提供物资、情报和兵员保障。“百团大战”准备阶段,正太铁路沿线的老百姓白天佯装劳作,夜间协助八路军侦察敌情。战役打响后,群众与战士们密切配合,部队负责爆破桥梁和车站,群众负责破坏铁轨和电线。为了帮助运送军粮,妇女儿童齐上阵,用各种巧思伪装运粮,骗过日军的检查站。在反“扫荡”阶段,很多群众为了保护八路军伤员而惨遭日军杀害。
一位日军参谋在战后回忆道:“八路军的抗战士气甚为旺盛,共产地区的居民,一齐动手支援八路军,连妇女儿童也用竹篓帮忙运送手榴弹。我方有的部队,往往冷不防被手执大刀的敌人包围而陷入苦战。”有的日军还困惑地写道:“每次战斗,八路军伤员都会神秘消失,而弹药却源源不断。”是的,源源不断的不仅是弹药,更是青纱帐里的“隐形大军”,是车轮滚滚的支前洪流,是血浓于水的生死守护,是命运与共的鱼水情深。百团大战,打出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战争史诗。
百团大战破袭正太铁路情景图
白刃格斗,用牙咬断敌人咽喉
“白刃格斗英雄连”前身是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1纵队25团8连,组建于1938年1月。现为第14集团军某旅。
1940年8月20日20时,25团发起全线攻击,猛攻马首车站。8连被安排到团指挥所驻地大洛坡村,负责保卫团指挥所和地方群众安全,并担任总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1940年8月21日夜,盘踞在戴家垴的日寇由小队长登木率50余人,趁着风雨夜,绕过龙化山,意图偷袭25团指挥部。拂晓,日军偷偷摸到大洛坡东南侧,8连炊事员张生旺从沟底挑水刚上到村口就发现了敌人,便飞快向连队报告。团参谋长李懋之立即指挥8连组织反击。
一时间,冲杀声和刺刀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战士们刺刀捅弯了就用枪托砸,枪托砸碎了就用小锹砍,6班一名战士被刺中腹部,他仍死死抱住一个鬼子,用牙齿咬断敌人的咽喉,最后与鬼子同归于尽。鬼子被8连无所畏惧的气势吓倒,狼狈窜逃。小队长登木被8连战士击伤,逃跑时慌不择路,陷入泥坑。
这次反偷袭战历经仅仅一个小时,其中残酷的白刃战就占了半个多小时, 百余人的8连以伤亡30多人的代价,歼灭了包括小队长在内的40多个日军。大落坡一战,挫败了日军打乱八路军部署的企图,打破了中国军人拼刺刀拼不过日军的传言,打出了战胜日军的信心,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血性。
百团大战结束后,八路军总部授予8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称号。
(本版稿件综合央视讯、《学习时报》、《中国青年报》)
责编:陈洁
一审:陈洁
二审:黄明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