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2025-10-10 15:00:41
今天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当代大学生,当抱着电脑赶完DDL(deadline的缩写,截止日期的意思。学生或者老师经常会把某项要完成的作业或者项目等有时间要求的任务截止时间称为DDL),匆匆奔向早八课堂,或是深夜躺在床上刷着手机却越刷越焦虑时,那些隐藏在“忙碌”背后的情绪波动,那些未曾言说的疲惫与迷茫,都在提醒大家——是时候关注精神健康了。
消除误解:精神卫生,并非“少数人的事”
误区1:我没抑郁没焦虑,精神卫生与我无关。
事实上,精神卫生关乎每个人,贯穿人生全周期。就像感冒前要注意保暖,心理问题出现前关注日常情绪、及时调节压力,就是在守护精神健康。早八的疲惫、小组合作的矛盾、对未来的迷茫,都属于精神卫生的范畴。
误区2:情绪不好就是心理脆弱,忍忍就过去。
忍,从不是解决情绪的办法。如同身体受伤不宜强行运动,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硬扛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允许自己“不开心”,不必强迫“必须坚强”,才是正视精神卫生的开始。
误区3:去心理咨询室,会被当作“心理有问题”。
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本质上与校医院一样,是提供专业帮助的地方。校医院治感冒发烧,心理咨询室缓解焦虑、梳理迷茫,二者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更不应被标签化。
解读情绪信号,规避心理陷阱
很多同学会问:“我每天都觉得累,是正常的情绪问题还是心理困扰?”其实两者的核心区别,可以从三个维度区分:
1. 是否影响社会功能
偶尔情绪低落仍能正常吃饭、上课、交流,可以观察;但若持续两周以上失眠、厌食、不想上课,连洗漱都觉困难,则需警惕。
2. 是否能自我调节恢复
普通的情绪低落像“下雨天”,听歌、运动、倾诉后能好转;心理困扰如“持续暴雨”,试过多种方法仍无改善,甚至加剧。
3. 是否偏离自身日常状态
例如,平时你喜欢社交活动,但突然连续一个月不愿社交,独自躲在宿舍;平时能专注学习,却突然无法集中注意力,连简单作业都难以完成。这些变化比“不开心”更应重视。
三件小事,维护日常精神健康
1. 写“1分钟情绪日记”,探寻自身的情绪规律。
坚持1-2周,你会掌握自己的情绪规律,当下一次类似情境再现时,你便能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不再任由情绪“左右”。不用写长篇大论,也不用刻意找时间,睡前躺在床上,花1分钟在手机备忘录里记3件事:(1)今天最强烈的情绪;(2)引发情绪的小事;(3)缓解情绪的办法。
2. 设立三个“心理边界”,减少情绪内耗社交边界。
当不想参与社交时,不必勉强自己融入其中,可以坦诚地告知朋友:“今天想留在宿舍休息,下次再约吧。”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你的一次婉拒而疏远你。学业边界:即便DDL繁多,也要抽出10分钟享用一顿热饭、喝杯热水——短暂的休憩,反而能提升你后续的工作效率,不必担心多休息10分钟会导致任务无法完成。手机使用边界:睡前1小时,将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很多时候,我们的深夜焦虑源于“刷到他人精彩生活,相比之下感到失落”。关闭手机,选择阅读书籍或聆听白噪音,既能提升睡眠质量,也能有效减少情绪干扰。
3. 牢记“求助不丢人”。
学校提供的免费且保密的心理咨询服务随时可以预约。你也可以向信赖的朋友或家人倾诉,哪怕只是简单地说一句“我最近有点累”,将情绪表达出来,便是迈向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世界精神卫生日虽一年一度,但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呵护应融入生命的每一天。亲爱的你,无论此刻你正沐浴阳光还是遭遇风雨,请铭记:你的感受是真切且至关重要的。你的存在本身就蕴含着无可替代的价值。愿我们都能卸下沉重的负担,轻盈前行。在这段名为“大学”的旅途上,不仅要汲取知识的养分,更要学会如何与自己的内心温柔对话。关爱心理健康,始于今日,始于正视自我情绪的那一刻。
湖南工业大学 马培蕊
指导专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晏磊 段佩婷
责编:洪学智
一审:洪学智
二审:陈艳阳
三审:田雄狮
来源:大众卫生报·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