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情绪低落、沉迷手机就诊孩子年增15% 别慌!专家教你自查、干预、少走弯路

    2025-10-10 13:00:01

20251010 日是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湖南省儿童医院心理门诊近2年数据显示:因情绪低落、坐不住、沉迷手机就诊的孩子,年均增长15%,但多数家长在初期会误判——把“抑郁”当“矫情”,把“多动症”当“调皮”,把“网瘾”当“叛逆”,错过最佳干预时机。结合年临床经验,笔者挑了家长最关心、最容易踩坑的3个问题:孩子情绪差是不是抑郁?坐不住是不是多动症?沉迷手机怎么破? 每篇都给自查表“避坑”指南和在家就能做的小方法,不用记专业术语,跟着做就行。

1:孩子总说“没意思”“不想活”,是矫情还是抑郁?

“我家娃最近总躲在房间,作业不写、饭也吃不下,问他怎么了,就说‘没意思’,甚至说‘活着没意义’——我骂他‘小小年纪懂什么’,他反而更沉默了,这到底是叛逆还是抑郁

这是门诊最常听到的家长提问。但家长初期会误判为“矫情”“装病” ,反而把孩子推得更远。

一、家长最容易犯的2个错

1. “别想太多,开心点就好了”——抑郁是“心理感冒”,不是“想不开”,这句话像对感冒的人说“别咳嗽”,不仅没用还会让孩子觉得“你不懂我”;

2. “比你惨的人多了,你这点事算什么”——孩子的痛苦是真实的,否定他的感受,会让他不敢再跟你说心里话。

二、3个信号帮你判断:不是矫情,是抑郁要警惕

1. 时间够长:情绪低落、对喜欢的事没兴趣,持续超过2周(偶尔不开心不算);

2. 影响生活:上课走神、作业拖到半夜、拒绝和朋友玩,甚至自伤(比如划手臂);出现“自我否定”的话,比如 “我真没用”“活着没意义”“没人喜欢我”;甚至有轻生言论;

3. 身体出现“查不出原因”的不适比如经常说“头痛”“胃痛”,去医院做了检查,却没发现任何问题(这是抑郁的常见“躯体化”表现)。

三、在家就能做的2个小干预

1. 陪他写“情绪日记”:不用复杂,每天花5分钟,让孩子画“今天的心情”(比如用太阳、乌云表示),你只需要说“原来你今天是这样的感受”,不用评价评判

2. 10分钟无手机陪伴:每天固定时间(比如睡前),放下手机陪他做一件“没用的小事”——拼乐高、聊聊天甚至只是一起发呆,让他知道“你愿意陪他,不管他好不好”。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上述3个信号,别等,马上来湖南省儿童医院心理门诊做评估早期干预,孩子觉得有人理解共情和支持,大部分孩子1-2个月就能好转。很多家长担心“看心理门诊=孩子有精神病”,其实不是的——就像感冒了去看儿科,抑郁倾向去看心理门诊,只是“给心理做个检查”,早发现、早调整,孩子才能更快恢复。

最后想跟家长说:没有孩子愿意一直不开心,当他情绪低落时,家长的理解比道理更重要。哪怕你暂时不知道怎么帮他,只要让他知道“不管你怎么样,我们都在”,就是最好的支持。

2:孩子坐不住、爱顶嘴、写作业磨1小时,是调皮还是多动症?

“我今年8岁,上课坐不住,总玩橡皮、跟同学说话;写作业磨磨蹭蹭,1页口算要1小时,说他两句还顶嘴老师说‘可能是多动症’,但老人说‘男孩调皮很正常,长大就好了’,我该信谁?”

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患病率达7-10%,但很多家长把“多动症” 当成“调皮”,导致孩子错过6-12岁的黄金干预期,影响学习和社交。

一、别被“调皮”骗了!多动症和调皮的4个核心区别

二、家长别做这2件事:会加重孩子的问题

1. 贴标签:“你怎么这么蠢!没救了”——负面评价会让孩子自卑,觉得“我天生不好”;

2. 靠“凶”管: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孩子的大脑控制能力比同龄人弱,你越骂,他越紧张,反而更坐不住。

三、在家就能练的3个小游戏:帮孩子提升专注力

1. 拼图闯关:从简单的20片拼图开始,每天玩10分钟,拼完不表扬“你真聪明”,而是夸“你刚才拼了5分钟没放弃,很认真”(强化专注行为);

2. 听指令做动作:比如“先摸鼻子,再跳3下,最后拿一本书”,指令从短到长,锻炼孩子的“听注意力”;或者每日静坐数分钟,可依次适当延长时间。

3. 定时小任务:写作业前和孩子约定“先做20分钟口算,做完可以玩10分钟”,用计时器倒计时,完成后兑现承诺(别额外加任务)。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的“坐不住”已经影响到学习(比如成绩下滑)或社交(比如没朋友),建议来门诊面诊,可完善量表评估”——医生会根据孩子具体情况给出个体化方案

3:孩子放学就抱手机,喊不动、抢不过,甚至偷偷充钱?3步帮他“戒瘾”不对抗

“我家孩子12岁,放学回家就锁门玩手机,吃饭要催无数遍,周末能玩一整天不出门;上周还偷偷用我手机充买游戏皮肤——我摔过他手机、骂过他,他反而更叛逆,说‘你不让我玩,我就不学习甚至威胁不想活’,我该怎么办?”

一、家长最易踩的3个“戒瘾坑”

1. 完全禁止:“以后不准碰手机”——孩子会通过偷偷玩来反抗,反而更难控制;

2. 只骂不教:“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就知道玩游戏”——孩子会在游戏里找“成就感”,更不愿面对现实;

3. 自己做不到:家长一边骂孩子玩手机,一边自己刷短视频——孩子会觉得“你都做不到,凭什么管我”。

二、科学“戒瘾”3步走:不吵架,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

1. 一起拟定家庭用网契约:比如周一到周五,每天玩手机40分钟(写完作业后),周末1小时;网上消费必须跟家长说,取得同意才行契约双方签字,让孩子有参与感,才会遵守;

2. 给替代活动:孩子沉迷手机,往往是觉得现实里没好玩的——你可以陪他列一张“不玩手机也能做的事”清单,比如周末去公园骑车一起做蛋糕养一只小仓鼠等,让他感受到现实比手机更有趣;

3. 用共情代替指责:比如孩子玩到超时,别说“你又违约了!”,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你舍不得停,但我们约定好的时间到了,下次可以提前5分钟提醒自己,好吗?”(先理解,再引导,孩子更容易接受)。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出现不玩手机就烦躁、失眠为了玩手机撒谎、偷钱,可能是“网络成瘾”,建议来门诊做专业评估——早期干预,能帮孩子重建“现实感”,避免影响学习和性格。

作者:湖南省儿童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医师 胡文静

责编:王璐

一审:洪学智

二审:王璐

三审:田雄狮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