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口县:秸秆处理“新路子”,“五指成拳”护蓝天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0 12:12:4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许芳惠

“以前收完稻子,地里剩下的秸秆哪有心思琢磨别的处理法?都是一烧了之——点火简单,还不用费力清运,可烧起来那烟能飘好几里地,呛得人不敢开窗户,天上也灰蒙蒙的,不仅污染空气,有时候火星子飘到旁边田里还能引发小火灾,现在想起来真不是个办法。”龙潭村种粮大户杨尧感慨道。今年秋收时节稻浪翻滚,洞口县黄桥镇的田间地头已不见往日秸秆焚烧的“烽烟”,取而代之的是打捆机轰鸣作业的场景。从“严防死守”到“疏堵结合”,再到如今的“变废为宝”,黄桥镇探索出一套符合乡村实际、行之有效的秸秆处理“土办法”和“新路子”。

织密“责任网”,压力传导到地头

“烧不烧,关键看干部。”该镇深知,禁烧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是责任落实。“一把手”亲自抓。成立由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工作专班,压实村“两委”的主体责任。网格化管理无死角。构建“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包地块”的三级网格体系。全镇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的网格员对自己“责任田”内的秸秆处理负全责,实现空间覆盖无空白、职责落实无盲点。全天候巡查不断档。镇村干部组成巡逻队,全天候轮班值守。他们骑着电动车、带着小喇叭,穿梭在田间小路,成为移动的“瞭望哨”和“宣传站”。

筑牢“防火墙”,人防技防相结合

单一的“人海战术”难以全覆盖,洞口县黄桥镇巧妙运用现代科技,让监管更精准、更高效。“铁塔哨兵”站岗放哨。安装高清旋转摄像头,实现方圆几十公里农田的360度无死角监控。发现烟雾或火点,系统自动报警并精准定位,信息即刻推送至指挥平台和片长手机。“空中卫士”精准巡查。针对重点区域和隐蔽地块,无人机进行不定期航拍巡查,形成了“天上无人机、地上巡逻队”的立体监控网络,让违规焚烧行为无处藏身。应急分队随时待命。组建了以镇村干部和年轻党员为骨干的应急扑火小队,配备灭火器材,确保一旦出现火情,能够“一分钟响应、三分钟到位、五分钟扑灭”。

拓宽“出路网”,疏堵结合治根本

“光堵不疏,越堵越苦。”洞口县黄桥镇把主要精力放在为秸秆找出路上,让农民有积极性、有获得感。“秸秆还田”做主力。该镇党委协调组织大型联合收割机,要求下田作业必须加装粉碎装置,确保收割一块、粉碎一块、还田一块。“秸秆离田”找出路。三角村设立秸秆综合利用点,厂房面积800平方米,配置铡草揉搓机、自走式秸秆打捆机、牵引式秸秆打捆机、秸秆运输车等设备共12台。由合作社组织人力和机械进行打捆、运输,农民只需在地头等待,秸秆以220元一吨的价格“变现”。“秸秆利用”多元化。鼓励本地化、小规模综合利用。支持养殖大户进行秸秆青贮、黄贮,制作成优质饲料,甚至鼓励农户将秸秆用于编织、堆沤农家肥等,真正做到“土办法”解决大问题。

唱响“宣传曲”,群防群治成共识

宣传工作做得好,群众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土味”宣传接地气。利用“村村响”大喇叭广播禁烧政策和综合利用知识,巡逻车上的小喇叭循环播放,宣传内容通俗易懂、入耳入心。“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召开田间地头现场会,让用了还田技术的种粮大户现身说法,算清“经济账”和“生态账”。对个别违规焚烧的农户,在处理的同时也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警示教育,形成“不敢烧、不想烧、不愿烧”的群防群治浓厚氛围。

如今的黄桥镇,秋收时节的“烟火气”已变成秸秆打捆机的“轰鸣声”,曾经的“废弃物”正通过多样路径转化为“香饽饽”。从责任压实到科技赋能,从拓宽出路到群众参与,这套秸秆处理的“组合拳”,不仅守住了乡村的蓝天白云,更蹚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双赢的乡村治理新路径,为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下一步,该镇将继续优化秸秆处理模式,进一步拓宽利用渠道、强化服务保障,让“变废为宝”的文章越做越实,为乡村绿色发展持续赋能。

责编:戴鹏

一审:戴鹏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