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有道理(54)|汉服热:不止于服饰复兴,更是文化认同的当代回响

曾衡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10 10:39:44



曾衡林

近年来,无论是在服饰市场,还是文旅市场,汉服都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将汉服文化发扬光大,将汉服产业做大做强,日前,长沙市汉服文化产业协会成立大会在长沙火宫殿举行,为汉服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汉服热”已从小众爱好发展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这场服饰复兴的背后,不仅是审美潮流的迭代,更是当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与深度认同。

汉服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承载的文化基因与历史厚重感。不同于普通服饰,汉服的形制、纹样、色彩皆有严谨的文化内涵:交领右衽的设计,蕴含“规矩对称”的东方哲学;十二章纹中的日、月、星辰,曾是古代帝王冕服的象征,代表“承天受命、明德致远”的治理理念;团花、缠枝纹等图案,则寄托着古人对“生生不息、吉祥圆满”的美好期许。每一件符合形制的汉服,都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典籍,让穿着者与观赏者在视觉接触中,直观感受中华文明的延续性。这种“看得见的历史”,正是汉服区别于其他服饰潮流的根本所在,也是其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核心密码。

然而,“汉服热”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认知偏差与实践争议。一方面,部分群体将汉服等同于“古装”,忽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严肃性,出现“形制混乱、随意混搭”的现象——例如将戏曲戏服、影视古装与正统汉服混淆,或将不同朝代的服饰元素无序拼接,导致文化符号的错位解读;另一方面,“圈地自萌”的小众心态与“过度考据”的严苛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汉服的普及:有人因新人“穿错形制”而恶语相向,有人将汉服与“复古守旧”捆绑,忽视其与现代生活的适配性。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对“复兴”的理解偏差——汉服复兴不是要回到古代,也不是要构建封闭的文化圈层,而是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让传统服饰与当代生活和谐共生。

事实上,成熟的汉服文化生态,正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中逐步形成。在“守正”层面,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爱好者通过梳理《大明集礼》《舆服志》等史料,复原不同朝代的汉服形制,推动“形制正确”成为行业共识;博物馆也纷纷推出汉服主题展览,如故宫“华夏服饰”特展、南京博物院“汉服文化周”,通过文物与复原品的对照,普及专业知识。在“创新”层面,设计师们将汉服元素与现代服饰融合,推出“汉元素日常装”——例如将交领设计融入衬衫、用马面裙的纹样制作半身裙、以宋裤的剪裁改良休闲裤,让汉服从“节庆服饰”变为“日常穿搭”;同时,汉服产业也在延伸产业链,从面料研发(如复原传统蜀锦、宋锦)到配饰设计(如古法点翠、玉石簪钗),再到汉服租赁、文化体验服务,形成了完整的文化消费闭环,让更多人能以低门槛接触汉服文化。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汉服热”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身份”的需求会日益强烈——汉服的流行,与国潮品牌的崛起、传统节日氛围的回归、非遗的出圈形成共振,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浪潮。年轻人穿汉服,不仅是追求审美个性,更是在通过服饰这一“文化符号”,表达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与自豪。这种认同,不是狭隘的“复古”,而是以传统为根基,探索当代人的文化表达方式——正如有人所说:“穿汉服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让传统在当下活起来。”

当然,汉服文化的健康发展,仍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研究者需持续深化史料研究,提供更专业的理论支撑;爱好者需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避免“圈层对立”;产业从业者需坚守文化底线,拒绝“粗制滥造”与“文化曲解”;而社会大众也应以理性眼光看待,不将其视为“异类”,也不过度神化。唯有如此,汉服才能真正从“潮流”变为“常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

汉服的复兴之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它不仅是一件衣服的回归,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觉醒——当越来越多的人能从汉服中读懂历史、感受文化、找到认同,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便会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责编:曾衡林

一审:曾衡林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