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后第一批患者已“上岗”!24岁姑娘突发剧痛入院,医生破解“节日病”诱因

    2025-10-09 17:06:14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9日讯(记者 王璐 通讯员 元铭 张芹铭)国庆假期刚结束,湖南省人民医院多个科室已进入“满负荷”状态:肝胆外科病房接连收治胆囊炎、结石患者;全科门诊中,不少人被“节后综合征”困扰。医生提醒,节日期间饮食放纵、作息紊乱,是胆囊炎、肠胃炎和精神倦怠的高发诱因。节后科学调理,才能让身体和状态同步“收假”。

病例直击:一场聚餐引发剧痛,24岁姑娘紧急住院

“早知道再馋也不吃那么多油腻的了!”病床上的小美(化名)提起假期经历仍心有余悸。10月6日晚,她与家人朋友聚餐后几小时,右上腹突然胀痛难忍,伴随恶心、呕吐。自行催吐后疼痛并未缓解,反而反复加重。10月8日,她被家人紧急送至湖南省人民医院,被确诊为胆囊结石伴胆囊炎、胆总管结石。

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五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陈晨为小美查体

“影像显示她体内至少有几十颗结石,属于多发性结石,说明很早就已患病。”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五病区主任、主任医师陈晨介绍,小美长期不吃早餐,节日暴饮暴食、油腻饮食,正是诱发急症的“导火索”。经过抗感染、解痉止痛等规范治疗后,小美的症状已明显好转,准备进行微创取石。

陈晨主任坦言,小美并非个例。“每逢五一、十一长假,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患者比平时多近三成。节日饮食陋习堪称肝胆疾病的‘催化剂’。”

医生揭秘:不吃早餐+重口味饮食,是结石“帮凶”

胆囊是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仓库”,胆汁的作用是帮助消化脂肪。陈晨解释,经过一夜空腹后,如果早晨不进食,胆汁无法及时排空,就会长期淤积,为结石形成创造条件;而节日期间暴饮暴食、高脂高糖饮食(如肥肉、油炸、甜点),会让胆囊剧烈收缩,若其中已有结石,就可能卡在胆管,引发剧烈疼痛;酒精和夜宵则进一步加重胆囊负担,让它在夜间“加班”,功能下降。

“现在胆结石越来越年轻化,最小的患者只有12岁。”陈晨提醒,若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出现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并放射至右肩背,伴有恶心、呕吐、眼睛或尿液发黄,要立刻就医。“一旦延误,可能并发胆囊坏疽、腹膜炎、脓毒败血症,甚至胰腺炎。”

针对高危人群,陈晨给出四点“护胆建议”:

1. 早餐别缺席:固定时间进食,有助胆汁排空,防止淤积;

2. 饮食勿极端:聚餐时控制量,少油少糖少酒,夜宵宜清淡;

3. 假期不停动:轻度运动可改善代谢,减少胆固醇沉积;

4. 蔬果要充足:维生素A保护胆囊上皮,维生素C助胆固醇代谢。

节后调理:身体“收假”也要讲科学

除了“吃出来的病”,受“节后综合征”困扰、无法回归正轨的民众也不在少数。湖南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伍媛介绍,节后综合征是一种长假结束后短暂的身心适应障碍,与假期作息、饮食失衡密切相关。

“心理上,人容易沉浸在假日轻松氛围中,对工作、学习提不起劲;生理上则会出现头昏、乏力、失眠、胃胀、腹泻等不适。”伍媛说。

她建议从四个方面调整:

· 作息归位:固定时间睡觉、起床,避免熬夜或过度补觉;

· 运动赋能:每天半小时快走、瑜伽或拉伸,缓解焦虑;

· 饮食调理:多吃山楂、蜂蜜等养胃食物,远离烧烤、啤酒;

· 工作预热:上班前列待办清单,循序渐进进入状态。

“多数人经过三到五天自我调节就能恢复,若持续失眠、乏力或腹痛,应及时就医。”此外,医生还提醒,秋季本身就是肠炎、流感、秋季腹泻高发期,开学后学生聚集、节后人群流动,患病概率大幅上升。因此,节后防护既要调理,更需预防:勤洗手、常通风、少去密集密闭场所防流感;饮食选新鲜食材、不吃隔夜菜与生食、生熟分开防肠炎;家长做好儿童卫生、消毒玩具、避免接触患者防秋季腹泻,全力守护节后健康。

责编:王璐

一审:王璐

二审:梁湘茂

三审:田雄狮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