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9 11:58:25
晨光未破,我已立在宜昌码头。江风裹挟水汽扑面,“楚风号”泊在岸边,如一页待展的史册。登船启碇时,想起郦道元“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千年航梦,而今这“两坝一峡”的航程,恰是文明在创新中演进的最佳见证。
第一幕:智慧之闸
葛洲坝船闸开启的刹那,钢铁巨门犹如创新开启的天窗。船舶在闸室中平稳升降,精准的水位调控恰似人与自然的默契共舞。两岸监测仪器的指示灯在细雨中闪烁,如同守护江河的星群。这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抗灾智慧的具体呈现——通过精准调控,将曾经肆虐的江河化作温顺的航道。
第二幕:坚韧之坝
及至三峡大坝,雨幕乍收。185平台远眺,“水上电梯”正托举巨轮从容攀越。抚摩坝体,冰凉的混凝土中封存着建设者以创新抵御洪患的智慧。在监测中心的屏幕上,无数数据实时跃动,构建起守护万家的数字防线。大禹“疏”与当代“控”的治水哲学,在此完成跨越千年的对话。
坛子岭上,浮雕中古代治水传说与现代科技成就相映生辉。这“截断巫山云雨”的工程,既驯服了千年水患,更通过创新科技实现着清洁能源的转化。当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升至千年一遇,正是人类在顺应与改造间找到的最佳平衡。
第三幕:改革之魂
当船舶驶过三峡,思绪已飞往荆楚大地的另一处精神高地——江陵张居正故居。重檐牌楼上“帝赉良弼”与“荆楚雄风”八字如惊雷贯耳,瞬间接通了中华民族另一条精神血脉:改革者的担当。
在太岳堂前,“双肩能担天下事,一人而为帝王师”的楹联如双峰对峙。驻足凝思,仿佛看见张居正教导幼帝时谆谆身影,正如《尚书》所言“若金,用汝作砺”。展览馆中,“考成法”文书与“一条鞭法”图解静静诉说着一场为晚明续命的革新。彼时积弊如疴,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艰难时刻,而张居正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决绝,成就“救时良辅”的美誉。
第四幕:新生之岸
回到当代,博物馆里,移民新居的全息影像与出土楚器共处一室。无人机航拍的库区新貌中,生态廊道的绿意悄然蔓延。这新生之岸,既是对古老治水智慧的延续,更是对改革精神的当代践行。
步入江陵故园庭院时,晚桂幽香暗渡,这香气里既飘荡着“桂花成实向秋荣”的古韵,更蕴含着新城建设中的生态智慧。护城河碧波微漾,应和着“楚塞三湘接”的古老吟咏,也映照着新时代的生机。
暮色中回望西陵峡,忽然领悟这“两坝一峡”与“江陵故相”实则是同一文明血脉的两种呈现。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现代水利工程,从张居正改革图强到当代生态保护,中华民族始终在与时代的对话中,以创新延续文明,以坚韧应对挑战。
真正的改革者,从来都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登临者,他们的精神恰如这巍峨大坝与古城墙——任凭风雨侵蚀,依然定义着大地的高度。江风鼓荡,带着桂香与希望,吹向更辽阔的明天。而满园桂香,终将随着每一个思索的脚步,飘向更远的时空。
(作者:张毅龙,湘人,曾务农、做工、执教,诗文散见各媒体)
责编:戴鹏
一审:戴鹏
二审:曾佰龙
三审:邹丽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