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副刊·悦读 | 从“应对”到“善治”:全媒体时代舆情回应的破局之道

    2025-10-09 08:38:04

靖鸣

在算法重构传播格局、舆情事件爆发快、圈层化、衍生多的当下,政务与机构层面的新闻发布、舆情回应早已超越语言技巧,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刘伯贤撰写、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怎么说怎么答:全媒体语境中的新闻发布与舆情回应》(以下简称《怎么说怎么答》)以问题导向为锚点、实践逻辑为脉络、治理思维为内核,构建了一套兼具规范性与创新性的全媒体舆情应对框架。笔者认为,它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从业者提供方法论支撑,更打破了“舆情即风险”的传统认知,推动舆情回应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塑势。

全媒体语境下的舆情治理,首要难题是对舆情本质的认知偏差——实践中常见将舆情等同于负面信息、陷入“封堵删”惯性,也存在将回应简化为事后表态、忽视传播链条关键节点的问题。本书没有泛泛讨论全媒体的影响,而是把镜头拉近到两个可操作的切口:一是舆情传播从单向扩散转向多节点“接力—放大”,任何环节的信息断层都可能引发信任危机;二是舆情回应从单纯信息告知转向“先顺气、后说理”的情感校准,公众不仅需要了解事实,更期待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这种对情感维度的重视跳出了传统以事实为唯一核心的回应框架,更贴合当下的传播语境。

厘清理论认知后,《怎么说怎么答》的实践价值集中体现在为“新闻发布怎么说”“舆情回应怎么答”构建了闭环逻辑。

在“怎么说”层面,书中强调发布的系统性而非孤立技巧:针对发布渠道选择,提出“分层匹配”思路——政策解读需结合文字长文、可视化短视频与线下宣讲,覆盖不同媒介使用习惯的群体;突发事件则优先通过权威新媒体矩阵发布简短信息,同步联动主流媒体深化解读,避免因渠道单一导致信息覆盖不全。同时,书中特别重视发布时机的动态调整,主张根据舆情发酵节奏分阶段递进发布信息,既避免信息过载,也确保关键进展及时传递。

在“怎么答”层面,书中的突破在于拒绝模板化回应——实务中常见的“感谢关注、正在调查、后续通报”这类套话往往会激化公众不满,而本书直指这一痛点:事实维度用具体进展替代模糊表述,不笼统说“已采取措施”,而是清晰说明当前工作推进情况;情感维度以共情表达替代居高临下,先回应公众关切与感受,再阐述处置措施;行动维度明确后续计划与时间节点,避免公众陷入无限期等待。这种回应逻辑的核心,是将“完成回应任务”转变为“重建公众信任”,书中通过真实案例印证了这一逻辑的有效性,让实务者能直观理解其操作价值。

若仅将《怎么说怎么答》视为一本实操手册,便会低估其深层价值——书中贯穿始终的一条核心线索,是推动舆情回应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转型,这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高度契合。书中提出的“舆情风险前置评估”机制尤为重要,主张舆情治理不应等到事件爆发才行动,而应在政策出台、项目启动前就预判公众可能关心的问题,通过提前沟通、科普解读主动设置议程,将潜在风险化解在萌芽阶段。同时,书中强调舆情回应的协同性,指出全媒体舆情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若各部门口径不一、行动分散,极易引发信息混乱,因此需建立“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口径协同”的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配合流程,避免重复发布或口径矛盾,体现了“系统治理”的思维。

从学术研究视角看,这本书还为舆论治理研究提供了优质的实践样本——长期以来,舆论治理研究存在“理论空转”与“实践碎片化”的问题:部分研究沉迷概念建构脱离实务,部分实务总结缺乏理论提升;而《怎么说怎么答》通过“案例提炼规律—规律转化方法—方法升维理论”的路径,将具体操作场景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治理逻辑,既为实务界提供了可落地的方案,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可深化的研究素材,实现了实务与理论的双向赋能。

全媒体时代的舆情回应,早已不是“会不会说话”的技术问题,而是“有没有治理思维”的战略问题。《怎么说怎么答》的价值,正在于跳出了“话术技巧”的浅层陷阱,将新闻发布、舆情回应与国家治理能力、公众信任构建、社会共识凝聚紧密结合,为政务与机构从业者提供了一套“守底线、有温度、重规范、善创新”的行动指南。当然,舆论治理是动态演进的领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未来还会出现新的传播形态与舆情挑战,但这本书确立的“问题导向、实践逻辑、治理思维”核心框架,无疑为后续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对于政务人员与机构宣传从业者而言,阅读此书不仅能学到“怎么说、怎么答”的方法,更能理解“为何说、为何答”的本质——毕竟,舆情回应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平息某一事件,而是赢得公众长期的理解与信任。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