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9 08:12:0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9日讯(张小弓 李洁 盛辉)“你看这片‘岳州玉占’,不仅稻穗饱满,更重要的是它具备了稳定的低镉特性,这是我们应对耕地挑战、从源头保障粮食品质安全的关键一步。”近日,在湘阴县召开的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岳阳综合试验站2025年度工作总结暨现场观摩会上,该站站长李中希在田间向前来观摩的各方代表介绍道。
观摩现场,湘阴县石塘镇和鹤龙湖镇的示范田化身为一个露天的“水稻品种竞技场”。近二十个各具特色的新品种,从岳阳市农科院自主选育的“岳州1号”“君玉优湘占”“华兴优花香”等十多个已审待审品种,到省内引进的3个低镉品种,长势喜人,吸引了来自平江县、岳阳县、华容县、汨罗市等地的种粮大户、合作社代表以及全国知名种业公司的负责人60余人驻足观察。
“我们今年筛选出的低镉新材料,其镉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这为重金属污染区域的安全生产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试验站一位专家在“岳州玉占”的示范田边向记者透露。这一成就源于试验站承担的“镉低积累品种筛选与示范”自选任务,2025年已建立6个低镉品种示范基地,面积达673亩。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岳阳县,围绕“单产提升”核心形成“六增两控”技术体系被印成简易操作指南,深受农户欢迎。“技术变得看得见、学得会,我们示范区今年的早稻亩产轻松超过了560公斤。”一位岳阳县的合作社负责人告诉笔者。这种“技术简化”模式,是试验站将复杂科研转化为田间生产力的缩影。
机械化的高效身影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在汨罗市示范点,土地流转率达75.5%,为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奠定了基础。“我们核心区的全程机械化率已接近90%,并开始探索无人农机应用,效率提升非常明显。”汨罗市一位农业负责人介绍。这得益于试验站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发与示范”任务中的大力推广,2025年建立的20个示范点,推广有序机抛、无人机飞防等关键技术,使亩产增幅最高达12.37%。
面对自然灾害,科技的“防护网”愈发牢固。试验站团队成员向记者介绍,在应对突发性灾害方面,体系已形成成熟机制。“无论是高温干旱还是洪涝灾害,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提供技术方案,比如指导补种‘倒种春’,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这种快速响应能力,确保了在大灾之年粮食生产的稳定性。
“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项创新技术都能在岳阳的稻田里找到落脚点,让每一位种粮农民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贡献更多‘体系力量’。”李中希介绍。
责编:王相辉
一审:吴天琦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