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8 17:18:33
文/丁杏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每逢中秋,当一轮皓月从东方升起,清辉洒满大地时,我总会想起《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里的这句词。
古往今来,这轮明月,看过多少人的悲欢离合。
最早勾起我思绪的,总是那些关于思念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句词道尽了离人的心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多少人在这一夜,对着明月遥寄相思,“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那份无奈与期盼,让月光也带上了几分清冷。中秋的月亮,最容易让人想起远方的亲人。犹记年少时,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摆上月饼、瓜果,听大人讲嫦娥奔月的故事,那时的月亮是圆满的,心里也是满满的。长大后,为了生计和学业,离家越来越远,中秋往往只能遥寄相思。电话那头,父母的叮嘱,孩子的笑语,都伴着这轮圆月,格外清晰,也格外让人牵肠挂肚。这月亮,就像一个沉默的信使,承载着在外游子对家的念想……
月亮也照见过太多的离别。“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的词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惆怅。然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中秋本是团圆夜,若是恰逢离别,那月亮便也跟着添了几分凄清。古人交通不便,一别就是数年,甚至一生。长亭外,古道边,执手相看泪眼,唯有这月亮,默默见证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与牵挂。这样的月色,读来总让人心里沉甸甸的,不是滋味。
于是,家国情怀,也常在这中秋月色中彷徨起来。在南宋的某个中秋之夜,辛弃疾曾“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哪里是问月啊,明明是英雄暮年、壮志未酬的悲怆呐喊呀!他的中秋,是“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的豪迈,更是“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凌云。“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更是写出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样是南宋,陆游的中秋充满了“京华亲友凋零尽,闻见无人与共论”的孤寂,还有那“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懑。当山河飘摇,百姓流离,那轮明月便不仅仅是思念的寄托,更成了忧国忧民的载体。他们对着月亮叹息,对着月亮呐喊,希望这清辉能照亮前路,慰藉苍生。这样的月色,便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不同往昔。物资丰富了,交通便利了,通信发达了,一个电话,一段视频,就能看到思念的人。但每当中秋月圆,那份骨子里对团圆的渴望,对美好的期盼依然没变。每当我抬头望向夜空,那轮月亮依然是我们心中最亮的那一盏灯。它照过古人,也照着我们,是前行路上的灯塔。
今夜,月色正如钩,勾起了我无限遐思。或许,我们也该学古人那般,放下手机,关掉电视,静静地看着这月亮。想想远方的亲人,想想身边的幸福,想想那些过往的岁月。这不只是愁,是一种牵挂,是一种期盼,更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淡然与释怀。
又是一年中秋夜。月亮还是那轮月亮,亘古不变。变的,只是看月亮的我们,和我们心中那万千思绪。而这份思绪,正因为有了这月亮的见证,便也有了几分诗意,几分温暖。
责编:黄煌
一审:黄煌
二审:周月桂
三审:杨又华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