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访张谷英村:连屋搭栋间的耕读廉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5 12:00:36

 曾康乐

国庆前夕,我再次踏上前往湖南岳阳张谷英村的路。此前数次到访,无论是未整修时的古朴野趣,还是开发后作为旅游景区的规整有序,这个被称作民间故宫的古村落,总让我在与安徽西递、宏村的对比中生出疑问:论建筑的宏伟豪华,它不及西递村大夫第的精雕细琢,也没有宏村月沼旁鳞次栉比的徽派豪宅;论明代村落格局的完整度,它缺少西递村保存完好的宗族牌坊群,也没有宏村牛形村落那般精妙的整体规划。可偏偏,它不仅赢得了民间故宫的美誉,还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列。此外,还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等诸多荣誉称号。带着这份探究,我踩着青石板路,再次走进了这片连屋搭栋的古宅深处。

车子刚驶近村口,便见一道溪水绕村而过,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岸边的古树与白墙黛瓦。与西递、宏村入口处便能望见的标志性建筑不同,张谷英村的入口带着几分的意味——没有醒目的牌坊,也没有气派的门楼,只有一块刻着张谷英村的青石碑立在路边,仿佛在告诉来人:这里的珍贵,不在表面的繁华,而在深处的底蕴。沿着溪边的小路往里走,连屋搭栋的景象渐渐铺开:百余间明传下来的房屋,并非各自独立,而是靠着一条条幽深的小巷彼此勾连,屋檐挨着屋檐,墙壁靠着墙壁,形成了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独特格局。伸手触摸巷边的砖墙,粗糙的墙面带着岁月的温度,砖缝里还残留着当年工匠砌墙时的灰浆痕迹,与西递、宏村那些经过精心打磨的青砖相比,少了几分精致,却多了几分烟火气。

走到村落中心的始祖屋前,我停下了脚步。这里是张谷英村的源头,也是解开我心中疑问的第一把钥匙。屋内正中央,一尊张谷英的木雕肖像静静摆放,肖像旁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耕犁、书卷与油灯。同行的村讲解员告诉我,张谷英并非寻常的逃难者,而是元末明初一位极具远见的有识之士。彼时中原战火蔓延至江西永修,家乡被毁,百姓流离,张谷英看着族人颠沛流离的模样,决心寻找一处能让族人安居乐业的净土。他带着家人一路向南,翻越幕阜山,最终来到这片依山傍水的谷地——背靠青山可避战乱,前临溪水能供灌溉,正是理想的栖身之所。

初到此处时,这里还是一片荒野,荆棘丛生,野兽出没。张谷英没有退缩,他率先拿起耕犁,带着族人开垦荒地。白天,田埂上满是他们劳作的身影,汗水滴入泥土,浇灌出第一季水稻;夜晚,他便在油灯下教子弟读书,案头的《论语》《孟子》被翻得卷了边,他不仅逐字逐句讲解经义,更常常结合自身经历,告诫孩子们勤耕能安身,苦读可立德。为了让这份理念代代相传,他还立下家训:耕为本务,不惰则食足;读为正途,不勤则德浅;为官则清廉,不贪则名正;为民则务实,不欺则业兴。正是这份以安身、以立德的初心,让张氏家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从最初的几户人家,到后来的数百族人,再到如今形成规模庞大的村落,张谷英当年种下的耕读种子,早已长成了参天大树。

顺着连屋搭栋的巷道继续往里走,便到了承禹居。这是清代康熙年间张承禹的故居,屋内的陈设依旧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一张古朴的书桌摆在窗边,桌上放着笔墨纸砚,桌旁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经史子集,墙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字迹虽已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有力。讲解员指着木牌,给我讲起了张承禹的故事:当年张承禹考中功名后,被派往四川什邡任县令。什邡地处偏远,百姓生活困苦,当地乡绅为了拉拢他,常常带着金银珠宝上门拜访,可张承禹始终牢记家训,每次都婉言拒绝。有一次,一位乡绅以慰问为名,送来十两银子和一匹绸缎,张承禹不仅当场退回,还召集乡绅们说:我是张谷英后人,先祖教我耕读传家,清廉为本,我拿的俸禄是朝廷给的,也是百姓的血汗钱,岂能再贪求额外之物?在什邡任职三年,他不仅清廉自守,还自掏腰包修缮当地学堂,让贫困子弟也能读书识字。离任时,百姓们凑钱为他准备了路费和礼物,他却只带着几箱书籍上路,临走前对百姓说:我在什邡做的都是分内之事,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这些东西我不能要。以后若有机会,我更愿回来看看孩子们读的书,看看田里的庄稼。

承禹居出来,穿过几条小巷,便到了村东仁里巷。巷尾有一口廉泉井,井口用青石板围着,井水清冽甘甜,井口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廉泉二字,落款是乾隆年间张宏典立。说起这口井的来历,同样与一位清廉官员有关——乾隆年间的进士张宏典。张宏典任江苏扬州知府时,恰逢当地遭遇特大水灾,堤坝决口,农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接到灾情报告后,他连夜赶到灾区,一边组织百姓抢修堤坝,一边安排赈灾事宜。可他很快发现,朝廷下拨的赈灾粮款被一些官员克扣,百姓拿到的粮食少得可怜。张宏典怒不可遏,当即下令严查,不仅追回了被克扣的粮款,还将贪腐官员绳之以法。有人劝他:水患过后,官场复杂,你这样做会得罪人,不如给自己留条后路。可张宏典却从怀中掏出一张张谷英村家训的拓本,对劝他的人说:先祖张谷英教我们莫忘百姓恩,我若不能为百姓做主,何颜面对先祖,何颜面对百姓?水灾过后,扬州百姓为了感谢他,想为他建生祠,他却拒绝了,只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若真想纪念,不如在村里凿一口井,让后人记得清廉如水的道理。后来,张宏典告老还乡,特意从扬州带回一块石碑,在巷尾凿井立碑,取名廉泉,既是纪念那段赈灾岁月,也是告诫后人要像井水一样清澈廉洁。

漫步在张谷英村的连屋搭栋间,我发现这里的建筑虽不及西递、宏村豪华,却藏着许多与耕读廉脉相关的细节。在耕读堂,梁上雕刻的不是西递、宏村常见的八仙过海”“龙凤呈祥,而是农夫插秧”“学子夜读的图案,图案旁还刻着耕为本务养德,读可荣身守廉的楹联;在启蒙斋,当年学子们读书的桌椅依旧摆放整齐,墙上贴着的《弟子规》手抄本,字迹稚嫩却工整,其中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的句子,被用红笔圈了出来,想来是当年先生重点讲解的内容;就连村里的排水系统,都暗合着清廉的隐喻——雨水落在屋顶上,顺着瓦片汇入天井,再经天井中的石槽流入地下总沟,最终沿着总沟排入村外的溪水,整个过程不见积水,也没有污泥,就像张谷英村的廉洁文化,代代相传,清澈如初。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曾来此考察,称赞这里的排水设计科学实用,兼具文化寓意,可在我看来,这份寓意,远比设计本身更珍贵。

如今的张谷英村,作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早已声名远扬。但它并没有被商业化的浪潮所淹没,依然保留着那份独特的古朴与纯真。村里的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张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农具、服饰、书画等,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2019年改造而成的孝廉家风传承馆,更是成了岳阳市第一批廉洁文化示范基地,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感受这里的廉洁文化底蕴。在村里的小巷里,时常能看到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手里拿着针线缝补衣物;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嬉戏,笑声回荡在连屋搭栋间;村民们摆摊卖着自家种的茶叶、自制的酱菜,价格实惠,童叟无欺。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卖部买水,与老板闲聊起来,他自豪地说:我们张谷英村的人,从小就听着先祖的故事长大,耕读传家,清廉为本的道理,早就刻在骨子里了。这句话,让我瞬间明白:张谷英村之所以能赢得民间故宫的称号,能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靠的不是建筑的宏伟,而是这份融入骨血的文化传承——从张谷英立下耕读传家的家训,到张承禹、张宏典等后人践行清廉为官的信条;从过去族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到如今村民们的诚信待人,这份跨越六百年的文化脉络,才是它最珍贵的宝藏

离开村子时,夕阳正斜照在廉泉井的石碑上,廉泉二字被镀上了一层金边。回望张谷英村,连屋搭栋的古宅在暮色中渐渐模糊,可那些关于耕读、关于廉洁的故事,却愈发清晰。西递、宏村的建筑之美,让人惊叹于古人的匠心;而张谷英村的文化之韵,却让人在感动中深思——真正的传世,从来不是靠宅院的豪华,而是靠文化的筋骨;真正的景区,也从来不是靠商业化的包装,而是靠历史的温度。或许,这就是张谷英村能在众多古村落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也是它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责编:杜立

一审:杜立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