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超秋月夜丨三代人的中秋

  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3 12:43:54

文|王玉美

中秋的月光,是一条流淌的河,漫过奶奶的灶台,漫过母亲的竹篮,也漫过我掌心的月饼,把三代人的记忆,都浸成了温柔的模样。

奶奶在世时,中秋是土灶里飘出的甜香。那时乡下没有精致的月饼模子,奶奶就用洗净的搪瓷碗当模具,把揉好的面团压出圆圆的形状,再裹进自己熬的枣泥馅——红枣是前一年秋天晒好的,泡软后去核去皮,在铁锅里熬得黏糊糊的,拌上少许白糖,就是最地道的甜。中秋傍晚,奶奶系着靛蓝围裙,在土灶前忙碌,柴火噼啪作响,映得她眼角的皱纹都暖融融的。我和表兄妹们围在灶台边,盯着锅里的月饼,看它们慢慢鼓起,表皮泛出金黄。等到月亮爬上院中的老柿树,奶奶就把月饼摆到木桌上,还端来一碗刚煮好的芋头。月光洒在碗里,芋头的白、月饼的黄、奶奶的笑,凑成了最踏实的中秋。奶奶总说:“月亮圆,人团圆,吃块月饼,日子才甜。”那时我不懂这话里的深意,只知道跟着大人一起,把甜甜的月饼塞进嘴里,任幸福感在舌尖散开。

后来我长大了,中秋成了母亲竹篮里的牵挂。母亲不像奶奶那样亲手做月饼,却总在中秋前几天,提着竹篮去集市采购。集市里满是中秋的热闹,卖月饼的摊位前摆着各色包装盒,桂花糕的香气在巷子里飘得很远。母亲总会在老张家的摊位前停下,仔细挑选苏式月饼,还会跟老张聊上几句:“今年的豆沙馅还像去年那么足吗?”老张笑着点头,她才放心地把月饼放进竹篮。除了月饼和新鲜的葡萄、梨,她还会特意称上半斤桂花糕——那是我从小爱吃的。工作后我在外地,每年中秋,母亲都会提前把月饼和桂花糕寄过来,附一张纸条:“记得吃月饼,看月亮。”有一年我回家过中秋,刚进门就看见母亲在阳台晾衣服,竹篮放在一旁,里面还装着没拆封的月饼。她看见我,笑着说:“知道你要回来,特意留了豆沙馅的,你小时候最爱吃。”晚饭时,母亲把月饼摆上桌,又端来一碗银耳莲子羹,说:“秋天干燥,喝点这个润润喉。”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母亲的发间,我忽然发现,她的头发里也有了银丝,像奶奶当年那样。母亲拿起一块月饼递给我:“快吃,凉了就不好吃了。”我咬了一口,还是熟悉的味道,只是这味道里,多了几分母亲的牵挂。

如今我也成了母亲,中秋变成了厨房里的传承。每到中秋,我会学着奶奶的样子,给女儿做枣泥月饼。虽然有了精致的模具,我还是喜欢用手揉面,感受面团在掌心的温度,就像小时候看奶奶做月饼那样。女儿围在我身边,像当年的我一样,问东问西:“妈妈,月饼什么时候好呀?”我笑着说:“等月亮出来,咱们就吃。”傍晚,我把做好的月饼放进烤箱,又煮了一锅芋头,就像奶奶当年那样。丈夫在一旁帮忙摆桌子,女儿拿着小兔子灯笼,在客厅里跑来跑去。月亮升起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坐在阳台上,吃着月饼,聊着天。女儿指着月亮说:“妈妈,月亮里有嫦娥吗?”我想起奶奶当年给我讲的故事,又想起母亲寄月饼时的纸条,笑着说:“有呀,月亮里还有玉兔,它们都在看着我们呢。”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咬了一大口月饼,脸上沾了些许饼屑,像极了当年的我。

三代人的中秋,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月光下的团圆与牵挂。奶奶的土灶、母亲的竹篮、我的烤箱,装着的都是对家人的爱。那轮圆圆的月亮,见证了奶奶的慈祥,母亲的温柔,也将见证我对女儿的疼爱。往后的每一个中秋,月光依旧会流淌,把这份爱与团圆,一代又一代,轻轻传承下去。

责编:邓正可

一审:邓正可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