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的国庆情结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1 21:24:25

文|丁杏子

1984年的国庆节,我的爷爷拿到了盖着红印章的土地承包合同书,正式拥有属于自己的责任田。1998年的国庆节,我的父亲贷款购置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式下地,轰鸣着开进金色的麦田;2022年的国庆节,作为返乡创业“新农人”代表,弟弟第一次登上了县里国庆座谈会的发言席,讲述着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新探索。

三代人三份截然不同的国庆记忆,却浸染着同样深厚的幸福滋味。

六十多年前,爷爷在老家的土地上耕种,却始终是合作社社员,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田地。那时的农活,全靠肩挑背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二十出头的爷爷,一年到头在田地里摸爬滚打,春种秋收,披星戴月。每逢旱涝虫灾,收成便大打折扣,全家人常年在温饱线上挣扎。爷爷勤劳肯干,更爱琢磨土地。收工后,他常在田埂上转悠,观察土壤墒情、庄稼长势,向村里有经验的老把式请教,一点点积累着侍弄土地的经验。随着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1984年那个举国欢庆的国庆节,爷爷也分到了自己的责任田,有了法律保障的、可以自主耕种、自由支配收获的土地!那份踏实与希望,是他这一辈人穷尽全力拼来的归属。

三十年前,继承爷爷“爱琢磨”血脉的父亲,把全部心思放在田地里,将这份天赋发挥到了极致。他成了村里最早学会操作小型农机的人,也善于根据土壤和天气调整种植计划。日久天长,他成了乡亲们眼中的“种田好把式”。1998年,在政策春风和多年积蓄下,父亲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贷款购置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那是国庆节前夕,崭新的“铁牛”开进了村,金色的光泽在阳光下闪耀。在那个国庆假期,父亲驾驶着它,不仅收完了自家十来亩水稻,还马不停蹄地为周边乡亲们收割。机器的轰鸣声代替了过去镰刀的嚓嚓声,金黄的稻谷欢快地涌入粮仓。几年后,父亲因病去世,但我脑海里深深地印刻着他幸福的样子:草帽边缘磨得发白,遮不住额头上沟壑纵横的皱纹;黝黑的面庞露出洁白的牙齿,透着疲惫的眼神却充满笑意;缀满稻草与泥泞的衣服,宛如开满了花。

二十年前,初中辍学后四处闯荡的弟弟,带着新的知识和梦想,回到了这片乡土。他不仅承包了几百亩田地,还创办了一家聚焦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电商公司。他每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和像父亲一样黝黑、朴实的叔伯婶娘们拉家常,听他们讲作物的故事、丰收的喜悦和销售的无助。他开始用镜头捕捉稻田的晨光、果园的丰收、农人的笑脸,用电商平台把家乡的土特产品牌化、标准化,卖向全国各地。2022年,作为县里重点扶持的“新农人”代表,他参加了县里国庆座谈会的邀请函。我作为记者,跟同事在现场拍下了这一幕幕情景。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如同梦想照进现实。弟弟承载着父辈沉甸甸的期许,在家乡的沃土上,开启了一段深耕农业现代化的新旅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跋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这三代人的国庆记忆,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他们在田埂上、在烈日下,对着一捧泥土仔细端详的身影,那身影中蕴含的坚韧与希望,总能瞬间点燃我内心的火焰。

责编:胡雪怡

一审:胡雪怡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