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明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10-01 09:59:29
■罗明桥
在零陵古城西南二十五里的澹山脚下,藏着一座被岁月浸润千年的天然溶洞——淡岩。此岩古称“澹山岩”,因秦代隐士周贞实归隐于此,名中更添几分淡泊之意。
每年中秋子夜,月光自岩顶石窍倾泻而下,如银瀑洒落洞内半月形台基,成就“淡岩秋月”的奇观。因黄庭坚留诗二首,赞誉“永州淡岩天下稀”,让淡岩跻身“永州八景”之一。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中秋夜的淡岩,是月光与岩石共谱的禅意长诗。当万籁俱寂,岩顶石窍如天眼初睁,一缕银辉斜斜探入,将洞内的幽暗温柔撕开。光柱落于台基,化作半轮冰魄,与穹顶的圆月遥相呼应。石壁上的苔痕忽明忽暗,似被月光点亮的古老密码。岩泉叮咚,如素手轻拨琴弦,与光影共舞。洞外竹影婆娑,微风掠过,沙沙声与泉声交织,恍若娥皇女英的泣泪化作了潇湘夜雨。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楚游日记》中记载:“淡岩月夜,水光接天,石影摇星,真乃人间洞天”。
岩中摩崖石刻如星河璀璨,自秦至清,200余方诗文题刻层层叠叠,篆隶楷行草各展风姿。宋代文人尤爱此间,北宋元丰年间,米芾任涟水军使时专程来淡岩赏月,在洞壁东侧留下“淡岩秋月”四个狂草大字,每个字直径一米,笔锋如刀削斧凿,将月下溶洞的空灵意境尽收于笔端。元符三年,苏轼被贬谪途经永州,虽未亲临淡岩,听闻其景后作《淡岩诗》:“永州淡岩天下奇,石窍玲珑月满时。欲借清风三万缕,吹开云雾见仙姿。”这首诗被后人刻于洞壁西侧,与米芾题刻隔空相望。南宋诗人杨万里任零陵县令时,在《淡岩月夜》诗中写道:“洞门不锁月常入,石罅能通天自开。我欲借床眠此夜,恐惊石上睡仙来。”152方宋刻中,黄庭坚的豪放、周敦颐的哲思、杨万里的清丽,皆在石壁上凝固成永恒。可惜近代兴办厂房,石刻多遭损毁,现存仅35方,每一笔划皆是文明的余烬。
自唐代以来,淡岩便是文人墨客的精神道场。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虽未留下关于淡岩的文字,但他笔下的《永州八记》,所展现的山水美学,无疑为后世之人游览淡岩提供了审美范式。北宋范仲淹的《淡岩记》中写道:“淡岩之奇,在月不在日;淡岩之妙,在静不在动。”这种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写作传统,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
淡岩的石壁上,镌刻着一部无声的人文史诗。北宋熙宁七年,柳应辰以朱笔记于岩,墨痕如龙蛇盘踞,开宋代题刻之先河。其后黄庭坚贬谪南行,驻足淡岩,见石窍通天、月华倾泻,挥毫题诗两首,写下“阆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岩天下稀”,一句慨叹,让此岩名动九州。周敦颐曾在此沉思太极之理,岩中“洞天福地”的题刻,或暗含他《太极图说》中“无极而太极”的玄机;杨万里则醉心于岩内清幽,留下“欲买愚溪三分地”的痴语,将淡岩与柳宗元的愚溪并列为精神归处。
淡岩的魂魄,早在秦时便由周贞实点化。这位秦始皇时期的贤士,辞官归隐,择澹山而居。他在岩壁刻下“回中”二字,开启了永州现存最早摩崖石刻。笔势圆融如月,暗含道家“返璞归真”之旨。“回”者,返也;“中”者,和也。二字似在告诫后人:唯有回归本心、持守中正,方能与天地共生共息。传说周贞实常坐于月台,观星象、听泉鸣,将朝堂纷争化作岩间一缕清风。他的淡泊,如同中秋之月,不争光华而自照千古,从此淡岩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成了士人精神图腾。
淡岩秋月虽属“永州八景”,其灵韵却早已渗入更宏阔的“潇湘八景”画卷。宋代画家宋迪绘《潇湘八景图》,其中“洞庭秋月”一景,构图与淡岩月夜惊人相似,这幅画不仅塑造了“潇湘八景”的美学范式,更使淡岩成为文人心中“月下山水”的终极象征。
1063年,宋迪泛舟潇水,足迹踏至永州腹地,游览了淡岩,并在摩崖石刻石题名。后由他绘制的《潇湘八景图》,以“潇湘夜雨”“山市晴岚”等意象勾连楚地山水,而淡岩的月、石、泉、竹,恰似画中未着的留白。以笔墨追摹潇湘神韵时,淡岩的摩崖题刻、中秋呈现之景—黄庭坚的诗句化作云月,周敦颐的哲思凝为石纹,杨万里的逸趣都清晰可辨。今人从《潇湘八景图》那平淡山水的渲染中,可窥见淡岩秋月的一痕清辉。
元代文人赵孟頫在《淡岩赋》中写道:“潇湘之胜,在淡岩之月;淡岩之妙,在天地之文。”这种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哲思相融合的评价,使淡岩超越了普通地理坐标的范畴,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符号。
淡岩的文化影响还体现在艺术创作领域。清代画家石涛的《淡岩秋月图》,以泼墨技法表现月下溶洞的朦胧美。现代作曲家谭盾创作的《淡岩月色》交响乐,用大提琴与古筝的对话再现了月光在溶洞中的流动轨迹。这些艺术创作使淡岩的文化生命得以跨越时空,在当代继续焕发光彩。
愿今年中秋月圆之夜,你也能循着古人的足迹,踏入淡岩。石壁上的诗文将随月光苏醒,周贞实的“回中”二字会在你心中泛起涟漪,而黄庭坚的诗行,正穿过潇湘的烟水,与你悄然相遇。
淡岩秋月,是自然的馈赠,亦是文明的胎记。用亿万年的地质变化与千年的文化积淀,向世人展示着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最高境界。当月光再次照亮洞中的摩崖石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岩石上的文字,更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的永恒追求。
责编:黄柳英
一审:黄柳英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