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祥辉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30 21:55:27
通讯员 蔡祥辉
在湖南交通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授课时,能将抽象复杂算法,变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他的电脑里,存着每一位学生的“技术画像”:因材施教、精准育人。他就是软件工程专业副教授陈宏君。
枯燥算法变成鲜活故事
每周二下午两点半:教学楼713教室。陈宏君正在讲解“二叉树遍历”。他放下激光笔: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我们想象这是一棵家谱树:前序遍历就像从老祖宗开始一代代往下数……”教室里顿时变得轻松:难懂的算法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这样的“魔法时刻”在陈宏君的课堂上屡见不鲜。讲递归,他带来俄罗斯套娃。谈内存管理,他用图书馆借书来作比喻。“陈老师总能找到最贴切的生活案例来解释复杂概念。”大三学生唐玲赞叹不已:正是陈老师这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让许多畏惧编程的学生爱上代码世界。
在陈宏君的办公电脑里:有一个特别文件夹:记录每个学生的“技术画像”。陈佳颖——前端视觉表现力强,但算法基础弱。唐轩——对底层开发有兴趣:可引导研究操作系统……这是他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大二学生刘畅原本对编程兴趣不大。他被陈老师发现其有游戏设计天赋后,推荐加入游戏开发小组。“陈老师为我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从Unity3D到游戏算法,还介绍我认识业界师兄。”如今,刘畅带领团队开发校园解谜游戏,已在应用商店获得数千下载量。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代码库。教师要当好编译器,发现他们的优势,优化他们的不足。”陈宏君诠释他的教育理念。
师者仁心亦师亦友。
陈宏君的办公桌抽屉里,总是备着饼干、泡面、创可贴、充电宝等。“程序员经常废寝忘食,这些东西可以补充能量。”
有一年冬天,学生卿军因家庭变故一度消沉。陈宏君发现他连续两周没来上课后,直接到宿舍找到他。“那天,陈老师什么也没问,带我去校门口小餐馆点了一份红烧肉。他说,吃饱才有力气解决问题。”如今已是广东某企业软件开发工程师的卿军动情地说:“那份红烧肉的味道,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每逢毕业季,陈宏君总会收到学生用代码写成的特别“礼物”。去年,他指导毕业生集体开发了一个“致谢代码库”,每个模块都是一段感恩之言。“当我们调试人生时候,您是那个最耐心debugger。”这段写在注释里的话,让陈宏君热泪盈眶。
科研教学比翼齐飞
作为软件工程专业骨干教师,陈宏君在教学中成绩斐然,在科研领域同样硕果累累。近三年来,他主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主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1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指导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8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指导学生许振琛完成《基于云计算和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辆控制算法研究》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立项,展现其在前沿技术领域指导能力。
以第一作者(或独著)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及教改论文10多篇。其中,北大核心1篇、EI1篇,CSCD收录2篇。这些成果体现了他的学术水平,更反哺于教学,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知识。
点燃学生创新之火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学生创新一把火。”这是陈宏君常挂在嘴边的话。2022年5月,他在校园人工湖边,偶然注意到大一新生倪伟伟在开发一款手机应用,虽然技术稚嫩,但创意十足。陈宏君当即邀请倪伟伟参加竞赛集训选拔。面对其他老师质疑,陈宏君力排众议:“我们要的是创新思维,不是完美成绩单。”
在备战省大学生应用程序设计预选赛期间,团队遭遇挫折。陈宏君带着队员们来到篮球场,他用篮球比赛比喻团队协作:“5个人各自强大:不如5个人配合默契。”陈宏君重新调整分工,引入“轮换指挥”制度,最终带领团队夺得省二等奖。
“陈老师教给我们不只是简单的算法和代码,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团队协作精神。”现已攻读硕士学位的卿军说。
在职业教育这条路上,陈宏君已走过近二十个春秋。他用一行行代码,为学生搭建通往未来的阶梯。用一份份关爱,让职业技术教育充满人性温度。“最好的代码,不只是写在计算机里,更是写在学生们成长轨迹中。
责编:陈鸿飞
一审:唐曦
二审:陈鸿飞
三审:徐德荣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