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30 20:17:05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赖静文 袁奥琪
原本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不适,没想到竟成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治。近日,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成功打赢了一场高难度的“肠道救援战”医疗团队借助腹腔镜微创手术为一名4岁女童治愈了罕见的“儿童内翻型梅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
这场手术不仅彰显了医护人员精湛的技术与高效的团队协作也再次提醒家长们:孩子反复腹痛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容小觑的健康隐患。
紧急就医!4岁女童9小时反复腹痛呕吐
“孩子肚子疼得直哭,还一直呕吐,怎么哄都不管用!”提及孩子发病时的状况,家长至今仍心有余悸。
据了解,女童起初表现为阵发性腹痛,疼痛主要集中在脐周,每次持续数分钟至十分钟左右,可自行缓解,但不久后便会再次发作。在短短9小时内,她多次呕吐,吐出物大多为胃内容物,偶尔带有胆汁,并无咳嗽、咳痰、发热、腹泻、便血等其他症状。
家长立刻带孩子前往当地医院就诊,彩超检查提示“肠套叠可能”。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接受治疗,他们将孩子转诊至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
医生进行详细查体后发现,孩子腹部平坦、柔软,但右下腹可触及一个约3.0cm×3.0cm的包块,按压时疼痛感明显,无反跳痛,肛门指诊也未发现异常。
治疗一波三折!空气灌肠复位未成功 微创手术成转机
鉴于患儿肠套叠的可能性极大,医疗团队迅速为其实施了诊断性空气灌肠复位。这一技术是小儿肠套叠常用的非手术疗法,大约80%至90%的患儿能通过此方式成功复位。然而,此次空气灌肠复位未能成功,孩子的病情刻不容缓,手术治疗迫在眉睫。
小儿外科团队迅速对病情进行评估,决定即刻为患儿实施腹腔镜肠套叠复位术。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操作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不过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
术中,医生精准定位到套叠的肠管,经过耐心细致的操作,套叠肠管成功复位。随后,医生清晰观察到导致此次发病的“真凶”——内翻型梅克尔憩室。正是该憩室内翻进入肠腔,直接引发了肠套叠。
随后,医生经脐部略微扩大切口,将憩室提出腹外,顺利完成了节段性肠切除吻合术。整场手术进展顺利,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正逐步康复。
科普时间:关于这些肠道疾病知识,家长必看!
孩子腹痛呕吐看似常见,但其背后有时可能隐藏着如“梅克尔憩室”“肠套叠”等急症,若不及时处理,甚至可能危及生命。以下关键知识点,请家长务必记牢:
1.什么是梅克尔憩室?“内翻型”为何更危险?
梅克尔憩室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正常人群中发生率约1%至2%,多数人终身无症状。约4%至6%的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4%至9%,其中继发肠套叠占并发症的11%。
“内翻型梅克尔憩室”是指梅克尔憩室内翻进肠腔内,可能因憩室底部溃疡、憩室基底部较宽、异位组织持续的异常蠕动、憩室盲端不固定、肠管内存在负压等多种原因引起。它最大的危险在于缺乏特异性症状,术前诊断困难,容易延误治疗——轻则导致肠缺血坏死,重则危及生命。本例患儿所患的“内翻型梅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仅有极少数病例报道,临床表现多样、复杂,术前难以诊断。
2.儿童肠套叠:2岁以下娃高发,警惕“典型三症状”
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即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引发急性肠梗阻。高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多见于4至10个月的婴儿,且男童多于女童。
家长要重点警惕“阵发性腹痛、腹内肿物、果酱样血便”这三大典型症状:
阵发性腹痛:
孩子突发哭闹、烦躁,持续几分钟后缓解,反复发作。
腹内肿物:
医生查体或家长偶尔能摸到孩子腹部有质地较硬的包块。
果酱样血便:
因肠道缺血,大便会呈现暗红色、黏稠似果酱的大便,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
若未及时治疗,肠套叠可引发肠绞窄坏死、重度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家长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务必立即送医!
3.医生提醒:儿童腹痛勿掉以轻心,尽早就诊是关键
株洲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医生提醒,儿童腹痛的病因多种多样,既可能是常见的消化不良、肠炎所致,也可能由梅克尔憩室继发肠套叠等罕见病引发。家长切不可自行用药止痛,以免掩盖病情。
若孩子出现持续或反复腹痛、呕吐、便血、精神萎靡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正规医院的儿科或儿童外科就诊,通过专业检查明确病因,争取早诊断、早治疗,以保障孩子的健康安全。
责编:张咪
一审:龙子怡
二审:廖义刚
三审:周小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