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突围:全媒体采编中记者“新闻四力”的调动和应变——以《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采编过程为例

刘明     2025-09-30 17:19:19

文/刘明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在一线采访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华容县融媒体中心采编现场报道《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荣获2024年度湖南新闻奖县融媒体作品一等奖,该作品的新闻采编过程也正是践行“新闻四力”的典型案例。

一、融媒体时代,记者要离新闻现场再近些

融媒体时代,报道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除了专业媒体记者外,普通民众也通过社交平台参与信息传播,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多方参与下,一方面,部分自媒体为了追求流量和关注度,发布未经核实内容,导致谣言迅速扩散。另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能会出现误传、曲解等情况,进一步降低公众对媒体的信任。众声喧哗下更需要党媒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目见耳闻”,传递事件的真相。《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背景和现实情况就是对记者“新闻四力”的一次现实考验。

2024年7月5日下午,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重大管涌险情。事发地紧急封堵失败后,堤防最终决口。险情发生约两小时前,媒体人员自其他防汛点赶赴现场,此时华容县蓝天救援队首支分队已抵达。

采访团队现场迅速展开分工:一组媒体人员随蓝天救援队乘救生艇入水搜救受困群众,另两组人员在决口区域记录群众转移实况。伴随天色转暗,救生艇行进声、救援队员指令声与摄像机低电量警报交织。约半小时后,随艇摄像机电力耗尽。为保障影像记录不间断,现场协调使用媒体人员与救援队员手机进行交替拍摄。

自18时30分起至次日凌晨1时,手机设备累计记录近三小时救援影像素材。7月6日凌晨3时许,随艇人员完成水上搜救任务返回岸上,此时团洲垸内部群众搜救基本结束。媒体人员随后搭乘摩托车转乘公交车返回单位。抵达时虽已近凌晨5时,团队立即投入影像素材整理工作,全力保障灾情信息及时发布。

虽然堤防决口突如其来,但当地媒体记者在险情发生后的沉着应对,充分彰显出基层应急力量快速响应能力,凸显极端条件下非专业设备在关键信息留存中的应急价值,客观上为洪涝灾害应急救援信息记录提供了实践参考。

深耕基层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专业素养。长期扎根县域的实践积累,为新闻记者快速响应突发灾害报道提供了基础,体现了专业媒体机构从业者的职责与使命。坚持“现场优先”原则是行业基本准则,应内化为职业操守,确保“我在现场”成为工作常态。脱离事实依据、依赖道听途说的报道将误导公众舆论,严重损害新闻公信力。新闻实践的本质要求从业者通过持续深入的实地调研,夯实专业根基。

二、融媒体时代,需要记者敏于发现勤于思考善于表达

党媒记者,在到达新闻现场后,必须敏于发现,勤于分析思考,善于表达,这就是“四力”中的眼力、脑力和笔力在实际工作中的要求。

专业洞察力是新闻工作者通过持续现场实践淬炼的核心素养,其形成既依赖于系统性观察与生活积淀,亦植根于从业者的人文修养与专业修为。这种能力体现为对新闻事实的前瞻性把握、精准度判断与纵深度挖掘,构成行业基础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此次新闻作品的采访人员曾参与1996年团洲垸、2016年治河渡新华垸等重大洪灾应急处置的经验积累,这些经验都帮助采访人员能快速识别突发事件中的新闻价值。在防汛救灾等紧急事态中,成熟的洞察力直接决定报道方向选择、角度切入及价值定位,有效规避选题偏差与内容失焦。

新闻专业认知决策能力的养成,本质上以实践场域为根基,通过重大事件响应不断优化事实甄别机制与价值判断体系。这种能力建构过程,从根本上保障了公共危机报道的准确性与建设性。

在《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报道中,采访人员在题材的把握上始终坚持两个基本点:一是不渲染,不误报灾情,做实现场采访和事实数据的求证;二是记录民间救援组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组织下有序开展营救群众的珍贵画面,回应社会关切,应对可能出现的网络舆情,表现基层党员干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灾害事件发生后把营救群众生命放在第一位的责任和担当。

笔力有强弱,文章有高下。在素材整理后的文稿写作过程中,作品内容以黑夜里洪水中蓝天救援队的“搜救光”、被困群众的“求救光”为切入点,充分展现现场救援过程中的动情“一言”、惊险“一幕”、感人“一瞬”,讲述了救援队员向险而行、全力搜救群众的感人故事。尽管被洪水围困的群众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家住的是楼房,水不会淹没到二楼),有顾虑(担心家里的财物会遗失),但蓝天救援队员的耐心劝导,打消了群众的顾虑,使搜救工作顺利进行,这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

身处险境,时刻为群众着想,处处为群众考虑,这样的报道总能引发共鸣。《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一经发布便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提振了战胜洪灾的信心,成为国家级媒体、省媒以及地方媒体对团洲垸防汛救灾的权威信息来源,报道获得业界好评。

三、融媒体时代,更需要记者灵活应变

通过对新闻作品《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采编过程的回顾和经验总结不难发现,记者在新闻实践中应该灵活应用“新闻四力”应对现场突发情况,确保采访的顺利进行。在情况瞬息万变的突发事件中,记者需要坚持三点:深入现场、临机应变、快速处置。

一是新闻采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这一根本原则。守正,守的是主流舆论之本,不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坚持“现场优先”就是守正的前提。创新,就是要用新思维、新策略、新手段来传播主流舆论。这篇作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生命至上;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始终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最大程度地实现媒体融合价值。

二是充分调用周围的任何可使用的设备,确保素材顺利搜集。在《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采编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又是突发事件,采访途中临时接到任务,摄像机没有电池(备用电池也已经用完),大部分图像用手机拍摄,无法保证视频中画面基本的稳定,但不妨碍对新闻现场的真实记录,生动表达。实战证明,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手机拍摄同样可以实现好的效果。

三是接到突发公共事件的采访任务,记者必须争分夺秒赶赴新闻发生的现场,离现场近些,及时启动应急拍摄预案。媒体团队曾对突发事件采访过程中,摄像机没有电、夜晚拍摄时新闻灯不亮、存储卡容量不足等总结出了很多临机处置的办法。但实际处理中,首先要到达现场,到达现场后灵活应对,克服困难拍摄,抢占新闻的制高点和首发的先机。

新闻作品《黑夜里洪水中的生命之光》的成功,验证着记者坚持运用“新闻四力”灵活应对紧急情况的重要性,记者只有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才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有温度、有思想、有深度的新闻作品。

(作者系华容县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