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 17:02:22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为助推湖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充分挖掘、全面展现湖湘文化特质,湖南省政协从“存史 资政 团结 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开展“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短视频活动。邀请委员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湖湘文旅潮点地的古今变迁,讲好湖南改革创新故事、政协履职故事,全面展现湖湘精神内核,答好“两个融合”命题,助力湖南“文旅+”大融合。
大家好,我是金华,洪江市政协委员,也是洪江市镡城山水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目前负责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的运营和管理工作,今天让我跟大家讲一讲安江农校的故事。
在湖南洪江市安江镇的沅水河畔,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安江农校,它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发源地”,承载着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传奇历史。“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在此工作和生活37年,成功研究出籼型杂交水稻,为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安江农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9年,其前身为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安江农校,先后担任植物学、作物栽培学、遗传育种学、俄语等课程老师。1961年7月,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大垅试验田发现了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株,开启了他梦想的起航。1964年,袁隆平又在安江农校寻找到了天然雄性不育株,自此拉开了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的序幕。1966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撰写并发表了《论杂交水稻的优势利用》的论文。1973年,袁隆平及他的学生在安江农校取得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及南优二号的试种成功。这些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发源地”的历史地位。
2008年,袁隆平院士亲笔题写“杂交水稻发源地—安江农校纪念园”。至此,安江被誉为“世界稻都”“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故事持续让世人熟知。
如今走进安江农校纪念园,占地310亩的园区内,各类建筑错落有致。这里完整保留了1939年至1989年间所建的各类教学及科研设施,漫步其中,仿佛能看到袁隆平及其团队忙碌的身影。袁隆平旧居内陈列着他当年生活和工作的用品,诉说着那段艰苦却充满希望的岁月:办公楼、师生宿舍承载着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校训牌上“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则是袁隆平对师生的勉励,也是他一生的追求;杂交水稻温室、图书馆、鱼塘、试验田、游泳池等设施,见证了杂交水稻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推广的全过程。园区内还建有杂交水稻发源地纪念馆,馆内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史料,全面展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和伟大成就,成为传播农业科技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窗口。
安江农校纪念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有大量农民科技骨干和农学专业学生在此学习,科研人员默默坚守在这片土地,传承着农业科研的火种。如今,杂交水稻更是作为中国农业合作的闪亮名片,从安江农校走向了广袤的非洲大地,在20多个非洲国家,都留下了杂交水稻的身影,丰收的景象随处可见。
近年来,洪江市高度重视文旅产业,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2025年,洪江市政协在安江农校纪念园内创建了“省市县政协助力洪江市农文旅科深度融合发展委员工作室”,汇聚省市县三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力量,助推洪江市农文旅科深度融合发展。
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诚挚地邀请您前来参观。我是金华,我在安江农校纪念园等你,一起来打卡吧!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