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9 17:05:40
文丨张国权
湘南的晨雾还未散尽时,我已沿着都庞岭下的潇水支流寻至女书村。青石板路上沾着夜露,道旁百年女贞树的枝丫间悬着露珠,叮咚坠入溪涧,声响清越如古寺檐角的风铃。转过那株被雷劈过却依然抽芽的老樟树,一片漫山遍野的茶园便在雾霭中显影——这是女书茶的故乡,也是我们要探寻的,一叶茶汤里藏着的天地大美与人文密码。
晨钟暮鼓:天地孕育的人间极品
女书村的茶园,藏在都庞岭余脉的褶皱里。当地人说,这里是“云的床榻,风的摇篮”。站在茶垄间抬头,可见四周青山如黛,最高的那座叫“望霞峰”,因清晨常被朝霞染作胭脂色得名。峰顶有座千年道观,晨钟暮鼓便从那里传来,撞碎山间的雾,撞开暗色的天,也撞醒茶树上的一片片芽尖。
我曾在春分前一日随茶农阿婆采茶。她裹着靛蓝头巾,竹篓斜挎腰间,指尖在茶枝间翻飞如蝶。“要采明前的‘雀舌’,得赶在日出前。”她的声音带着女书传人特有的温厚,“这时候的芽头吸足了夜露,又没被日头晒蔫,最是清润。”说话间,山风裹着道观里的钟声漫过来,阿婆的手顿了顿,像是在应和某种韵律:“你听,钟响三遍,雾就散三分。茶和人一样,得有个清醒的开端。”
女书茶的先天品质,原是天地共酿的馈赠。这里的土壤是页岩风化形成的沙壤土,微酸,富含硒与锌,像一块天然的营养海绵。茶树与野杜鹃、野兰草共生,根系在地下交织成网,彼此输送着山岚里的负氧离子。更奇的是那常年不散的云雾——气象站的数据说,这里年均雾日超过200天,湿度保持在80%以上。云雾过滤了强烈的紫外线,却让漫射光温柔地浸润茶芽,促使茶叶中的氨基酸与茶多酚形成精妙的平衡,阿婆说:“云是茶的衣裳,雾是茶的淡妆。晨钟暮鼓浸润了茶的经纬,更是茶的灵魂。”
这种天然的生长环境和人文濡养赋予女书茶独特的“清灵之气”。去年秋末,我陪中医学院的林教授来考察,他捧着新制的毛茶不肯放手,他知道这茶里内含物质中,茶氨酸含量高出常规茶品30%,儿茶素则以更温和的形态存在。“这茶喝下去,不像烈酒烧喉,倒似清泉润田。”林教授笑着说,“现代人体内多郁火,女书茶的清润正好调和。更妙的是它自带的‘场域感’——长期饮用的人,心肺功能会明显改善,大概是因为茶里的微量元素与山间负氧离子形成了某种协同。而道观里的晨钟暮鼓更对长年生长于此的生态茶树赋予了她深刻的文化内涵,濡养了她空灵悠远的高雅品性”。
女书茶的先天之妙,更在于它与女书文化的同频。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类最早的女性专用文字,笔画纤细如丝,结构婉转若云,像极了茶芽在枝头翩翩起舞的姿态。女书传人胡美月告诉我,过去女书村的女人常聚在茶园边纺线绣花,一边用女书写信寄情,一边煮茶清心。“茶是女书的载体,女书是茶的注脚。”她们的茶篮里总放着女书折扇,采茶时唱的“茶歌”里,每段歌词都暗合女书的笔画顺序。“茶养身,字养心,原是一体。”胡美月的话,让我忽然懂得:女书茶的“先天纯正”,从不是孤立的自然属性,而是山水、人文共同滋养出的生命交响。
火候阴阳:八卦炉中淬炼的五行智慧
若说茶园是女书茶的“先天之本”,那么炒茶便是它的“后天之道”。在村东头那座爬满青藤的老作坊里,炒茶师傅守着一口黑黢黢的“先天八卦炉”:的,炉壁嵌着八卦纹,炉底有三个风门,分别对应“天、地、人”三才。
“炒茶不是烧火,是和茶叶对话。”师傅擦了擦额角的汗,手底下的铁锅已烧至220℃,“你看这锅气,得是‘活’的,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转得太急会焦,太慢会闷。”他抓起一把鲜叶撒进锅,“嗤啦”一声,白烟腾起,鲜叶瞬间蜷曲成条。“第一遍杀青,要去青草气,得用‘离卦’的火——离为火,主发散,把茶叶里的湿浊逼出来。”说着,他的手腕开始画圈,铁铲在锅中推、压、抖、撒,动作如行云流水,“这时候要听声音,叶子发出‘沙沙’的轻响,是火候到了;要是‘噼啪’炸响,便是过了。”
女书茶的炒制,处处藏着五行的讲究。鲜叶属“木”,锅温属“火”,翻炒的力度属“土”,出锅的时机属“金”,最终茶的保存属“水”。炒茶师傅说,老辈人炒茶前要先净手焚香,拜的是“五行灶神”:“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环环相扣,缺了哪一步,茶的气韵就散了。”他指着墙上的八卦图解释,“我们选辰时开炒,对应‘震卦’,取生机;炒到巳时换柴,对应‘巽卦’,取顺遂;最后晾茶要放在离窗三尺处,对应‘坤卦’,取厚重。”
这种对“正用五行”的坚持,让女书茶在制作中完成了从“草木”到“灵物”的转化。有一年冬天,我目睹一批茶青因突降小雨,含水率略高。师傅没有急着下锅,而是将鲜叶摊在竹匾上,置于作坊中央,让穿堂风慢慢带走多余水分。“急不得,五行讲究平衡。”他说,“就像人受了寒,不能猛灌姜汤,得先暖脾胃。”三天后,这批茶炒出来,汤色反而更清透,滋味更醇厚。茶商来收茶,尝了直拍大腿:“这茶有‘骨’,是活的!”
炒茶坊的墙上挂着块老匾,写着“守拙”二字。师傅说,现在年轻人都爱机器炒茶,快是快,可少了“人”的温度。“机器能控温,控不了心跳。”他用指节粗大的手抚过铁锅,“茶是有灵魂的,你用心待它,它便还你一段岁月。”如今,师傅带了三个徒弟,最小的才20岁。他教他们认八卦方位,记五行生克,更教他们在炒茶时“把自己的心放进茶里”。“等你炒出的茶,能让喝的人想起童年的月光,想起妈妈的摇篮曲,那才算出师。”
禅茶一味:五感通融的心灵洗礼
女书茶的品尝,从不是简单的“喝茶”,而是一场五感的修行。我在女书学堂见过茶艺师主持的一次茶会,那场景,像一幅流动的水墨。
午后申时,女书学堂的走廊下挂起十二盏纸灯,灯上绘着女书字符,暖黄的光晕在青砖地上织成一片星河。中央的长案上,茶器按五行方位摆放:东方属木,摆着竹制茶则与檀木茶夹;南方属火,铜壶里煮着山泉水,水面浮着几瓣桂花;西方属金,白瓷盖碗与玻璃公道杯泛着幽光;北方属水,粗陶茶船盛着半盏清水;中央属土,紫砂茶宠蹲在蒲团旁,憨态可掬。背景音乐是古琴曲《云水禅心》,间或有木鱼轻敲,节奏与心跳同频。
“先净手,再净心。”茶艺师递来铜盆,水里飘着几片艾草,“女书茶要喝进心里,得先把杂念洗出去。”待众人净完手,她取出一叠视力表,每人一张,让大家检测一下自己的视力,并作好记号。然后再取出一撮茶投入盖碗,热水冲下,茶叶在碗中翻涌,如绿蝶起舞。告诉大家“闻香要分三步:热闻、温闻、冷闻。”她拿起公道杯,“热闻是山岚的清鲜,温闻是兰草的幽远,冷闻是岁月的甘醇。”茶汤分入小盏,浅绿的液体里浮着细小的茶毫,像撒了把碎星子。
在《云水禅心》的古琴声中,开启了女书茶的品尝过程。
一、二杯茶,茶艺师娓娓诉说着女书茶的起源,透过神农尝百草,曰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远古传说。带引着品茶人回归悠远岁月,体味人生的沧桑之感。
三、四杯茶,叙说人文关怀中的茶园栽培经历。乐曲中传来女书茶在空灵高远的山岚中生长,上承蓝天甘露,下接沃士精华,中吸人文濡养的独特技术和经历。告知人们,茶的原叶,就凝聚着人生中不可多得天性、人性、神性、仙性。
五、六杯茶,回忆女书茶精妙的炒制工艺和中国古代智慧的完美结合的过程。五行对五脏的功能修复,茶汤对器官的关怀爱护,饮茶过程体验与现实人生的巧妙结合,使人的身体和心灵都来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清洗,完成一次涅槃重生的灵魂革命。
七、八杯茶,诠释女书茶与人体健康天人合一的奥妙。女书茶的品饮,暗合中医“五脏对应五味”的理论。绿茶入肝,女书茶的清苦能疏解肝郁;茶氨酸入心,让人平静;叶底的甘润入脾,健脾和中。女人坐月子,会煮女书茶加红枣,“不是补身子,是顺气。心气顺了,日子才顺。”如今,茶会的参与者多是都市来的白领,她们捧着茶盏,听着琴音,慢慢卸下职场的铠甲、家庭的负累。加上女书茶汤的抚慰,人的身安了,心也安了,五脏六腑也都安了,人的身体就自然回归了本位,人的心灵也就回归了纯朴。
品茶的尾声,茶艺师会拿出女书折扇,教大家写最简单的字符——“安”。她一边写一边说,“这茶,这字,都是要让人安心,让日子安稳。”然后再拿出那张小巧的视力表,让大家对照原来的视力,你就会惊奇地发现,“我的视力竟然提高了三格”!
晚霞的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在茶盏上,照在折扇的女书字符上,也照在每个人祥和的脸上。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女书茶的最高境界,不是口腹之享,而是借一盏茶的时间,让人重新遇见一个真实的自己。
离开女书村那天,我在村口的老樟树下又遇见阿婆。她塞给我一包新炒的茶,笑着说:“拿回去慢慢喝,喝到心里没杂念了,就懂女书茶的好了。”山风掠过茶园,带来阵阵清香,蕴含着远处道观的钟声,像一首无声的诗。
女书茶的故事,原是大地的故事,是人的故事,更是心的故事。它在云雾里生长,在八卦炉中淬炼,在禅意里绽放,最终化作一盏清茗,告诉我们:所谓“纯净”,不过是回到本真的模样;所谓“养生”,原来就一次是滋养心灵的旅程。
愿这片茶叶,能载着山水的灵秀、文化的内涵,走进更多人的生命里,成为我们对抗浮躁的锚,照见内心的光。
责编:刘瀚潞
一审:刘瀚潞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