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9 10:57:35
文/向润源
日历翻过一页又一页,日子像长了腿一样快跑。比日子更快让人感知到中秋来临的,是落在人间的“月亮”——
月饼,有一种不同于其他糕点的质地,圆润而有光泽。触摸酥皮上起伏有致的纹路,精美的图案和掌心的脉络融为一体,熟悉且踏实的感觉袭来。这是千百年来,传统节日及文化的温度与厚重感。
古时,“美食家”苏轼将月饼称之为“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地上的人遥遥怀想着天上的月,于是让它有了化身,并有了各色各样的形态和口味。文人墨客,或是寻常人家,早已为美好的愿景做了生动注解。
“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古代的月饼制法在诗词典章中留有余韵,而如今的制作工艺更为快捷且多元。令人深思的是,这是否就代表传统“仪式感”的式微?
私以为,有值得商榷之处。在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农业时代,精雕细琢中渐渐升腾起“烟火气”。面粉一点点成型,柴火一点点烧旺,在月饼长时间的制作过程中,欣喜与期待被注入其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不疾不徐地静享时光是独属于当时的浪漫。人们怀揣对天地万象的敬畏,用巧思、用匠心点缀生活,精细度日换来的是春华秋实。
然而,“仪式感”的外在表现形式随岁月更迭而变迁,但内里蕴蓄的精神内核坚稳如常。“江月何年初照人”,更大程度上成为了意象化的哲思,曾有的中秋光影,终究要落到每个当代人的心田。在悉心珍存古时的从容的同时,我们可以接纳传统文化与当下的对话。出门购物,精美可口的月饼琳琅满目,既有经典的五仁馅儿、豆沙馅儿,又有新兴的口味;指尖轻点,跨越山海的祝福、拍摄的明月即可送达……这何尝不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时代化体现?
中秋节特殊而重要,因其被赋予了集体的情感诉求与精神寄托。“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慨承续至今,但我们能线上快速传递牵念;“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的雅致心境依旧,我们更能用镜头定格花开之姿,邀所想之人同赏好光景。实现团圆的路径殊异,可千秋落墨隽永如故,对亲人至爱的绵绵关切始终似海深、比天高。
知常达变,方得安然,既然时代馈赠了辽阔的旷野、自由的选择,我们在人生聚光灯下的起舞姿态便丰富多彩。
诚然,清辉亘古如一,人间风物已是新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隐微怅惘难以完全消散,但正如月饼的咸、香、甜等多样味道,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碰撞、融合,也会生发出复杂而充满生命力的况味。
物换星移几度秋,情似江河水长流。真实可感而富有温情的传承和弘扬,是令传统文化真正进入当代语境和社会生活,充盈快节奏中赶路人的精神,形塑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月饼由古朴手法制作也好,现代设备生产也罢,共享而入口时,深深的羁绊和眷恋就成为心中永恒的烙印。
每一处月下小景,呈现的都是传统文化的再一次新生。我们欢畅举杯,敬古人的志趣,敬吾辈的真与善,敬生命的联结。
(湘潭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编:胡孟婷
一审:胡孟婷
二审:蒋睿
三审:白培生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

下载APP
报料
关于
湘公网安备 43010502000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