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子,回归大地——缅怀俞孔坚先生

蒋祖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8 09:05:44

文丨蒋祖烜

惊闻著名建筑学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先生骤然离世,心中悲痛难抑

俞孔坚先生将国际前沿建筑理念中国化、本土化,并深深扎根乡村大地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一直令我深感敬佩。我对俞孔坚先生思想的理解,更多来源于持续阅读他的著作,一次次寻访他遍布大地的设计作品。沿着这些作品的脉络,渐渐走的有机建筑理论,理解他对土地与人居的深情。

与俞孔坚先生有三次见面之缘,每一次交流,他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独到的专业见解获益良多。尤感念的是,初次相见后,他曾为我建筑文化随笔《念楼骄亲撰序言如今重读,字字皆成遗珍。

先生已化作雨滴,落回他一生呼唤的“海绵地球”之中,栖息于中国大地生态文明的脉络。谨以诚的缅怀,致敬不朽的灵魂。

北大教授俞孔坚

附:俞孔坚序《念楼骄》

我和祖烜只有一面之缘。去年麓山枫红的一个秋夜,在橘子洲改造建设指挥部那栋英式老楼会议室里,讨论橘洲的整体规划,漫长的说明论证会一直开到深夜,祖烜不仅听完,还与我作了交流。一个与建筑和规划毫不搭界的行政官员,对这个领域表现出的热情与耐心,让我感到意外。

最近,祖烜的好友力军先生送来这部建筑文化随笔书稿,再次让我感到意外。这部洋洋十数万言的集子,涉及建筑、规划、景观、园林等多个领域,不仅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有许多独有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读来轻松随意,给我启发和享受。

在中国追赶世界的步伐中,建筑业态的综合水准是最直接的指标。因为历史欠账,我们与发达国家有一些距离是无可厚非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缺乏一种理性的氛围,缺乏对先进建筑文化的科学阐释,缺乏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围绕建筑问题,讨论甚至交锋开始多起来,已经标明某种程度的觉悟,但不够系统、不够广泛、不够深入。有时责难多于建设,坐而言多于起而行。

因此,读到祖烜的专题随笔,我感到一种对谈知音的喜悦。如果我们的社会大众,特别是那些有权决策的甲方,也能读一点规划常识,懂一些建筑与景观,或许要少一些判断与决策上的遗憾,新城市与新农村的规划与建筑,或许更合符逻辑与规律。

我要向祖烜的新作面世表示祝贺。

俞孔坚

2009年5月6日于北京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