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7 13:22:01
——读毛雅琴《文脉留珍,丁玲纪念馆藏文物考释》
文丨谈雅丽
对丁玲纪念馆藏文物的深刻了解,对文学巨匠丁玲先生的深切热爱,作为丁玲研究专家、丁玲纪念馆馆长对于文物研究的执著、严谨与热情,成就了毛雅琴这本精湛而厚重的文化研究书集——《文脉留珍,丁玲纪念馆馆藏文物考释》。
通过精心遴选的60件馆藏珍品,一场跨越时空的珍贵对话由此展开。被文物封存的丁玲的生活现场被唤醒、复活,毛雅琴以考古工作者的真实与文艺创作者的审美,让沉默的文物成为展示历史记忆的书页。
这部著作以“书信手稿”“书籍文献”“书法绘画”“生活物品”四辑,向读者展开一个真实而丰富的丁玲世界,展示了一位有血有肉的丁玲形象。基于对馆藏文物的充分理解,作者以真实的图片资料,以精准朴素的语言,讲述了丁玲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日常,栩栩如生再现那些遗落在时间长河中的片段。
我在翻阅书中一帧帧珍贵的书信,《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越文本的珍贵传递,见证了越南人民在艰难岁月里对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接纳与热爱,也体现了丁玲作品的感染力;丁玲用中国作家协会专用信笺致信巴金,字里行间承载着两位文坛巨匠的深切情谊,这封看似日常交往的书信,交织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线索;在一份丁玲写给《无名文学》杂志社的信笺,诉说着丁玲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思考,以及对青年作家成长的关怀,为青年作家指明了方向,提供宝贵的精神指引;五页信纸,丁玲致白浜裕美,坦诚回复她早年与胡也频、冯雪峰之间的情感纠葛,是丁玲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对于这些信笺的真实而充盈文学气息的解读,是本部著作的最大特点,书中所有考释都基于文物本身的内容,深刻剖析了对丁玲思想的认识,丁玲对于自由、爱情、婚姻、生命的思考。
在“书籍文献”一辑中,通过丁玲文学作品全面透彻的阅读,选取不同版本、丁玲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代表性书籍。《在黑暗中》表现的女性觉醒;丁玲主编《北斗》奔涌出的左联时期的文化激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母亲》《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陕北风光》《延安集》等丁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表现力;作者用心用情选取这些文物,全方位展示一个文学家的创作实绩和国内外的影响,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交汇成了双声部的交响。
书中所收录的书法绘画作品,构建起一个更为立体的丁玲形象。毛泽东题写的《临江仙》,其背后是延安时期革命领袖与作家之间的精神共鸣,洒金笺上的墨痕闪耀着那个时代的理想光辉;鲁迅的《悼丁君》诗稿,虽为复制件,却依然承载着左翼文坛的悲愤与抗争。而丁玲的亲笔画作,则展现出她鲜为人知的艺术才情,在文学创作之外,流露出细腻的审美意趣。这些书画作品超越艺术本身,成为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交织的符号,从艺术维度丰富了对丁玲的认知。
生活物品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却又最具感染力的文物。一张老旧书桌,桌面的斑驳划痕记录着无数个创作的日夜;那件出席斯大林文艺奖颁奖典礼的驼色绣花中式上衣,见证了她人生高光时刻,也象征着中国革命文学走向世界的荣耀。这些生活遗存将丁玲从神坛拉回人间,让我们看到一位在生活中与常人无异,有着喜怒哀乐、热爱与追求的女性。它们填补了宏大叙事下的日常空白,以小见大地勾勒出丁玲完整的人生轮廓。
《文脉留珍——丁玲纪念馆藏文物考释》以文物为线索,打破了传统研究仅依赖文字资料的局限,通过实物与文字的互证,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丁玲研究体系。无论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深入挖掘,还是对革命文化、女性文化的探讨,都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让我们在文物的凝视下,重走丁玲的人生之路,感受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与一位作家的精神力量。
责编:廖慧文
一审:廖慧文
二审:易禹琳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