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6 19:24:5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9月26日讯(通讯员 陈斌 邹定仁)“加油!再顶一把!”9月26日,一场让全村热血沸腾的首届“村武”大赛在新化县西河镇河西村文化广场举行,该比赛把梅山武术的魂、乡村生活的味与邻里间的暖拧成一股绳,为丰收季添彩,更成为西河镇争创“武术小镇”的生动注脚。
“以前村里老人们耍拳、舞棍都是零散的,这次工作队帮着搭台,咱们总算把‘家底’亮出来了!”刚看完集体梅山拳《精忠报国》的村民胡大爷,攥着小板凳往前凑了凑。
这场盛会由新化县文旅广体局、西河镇人民政府指导,河西村村民委员会承办,背后是新化县文旅广体局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精心筹备:赛前一个月,队员们跟着老拳师走家串户,把藏在田间地头的“武林高手”一一请出,既有72岁仍能耍完一套梅山拳的老者,也有跟着爷爷学棍术的16岁少年;为贴合村民喜好,他们放弃复杂流程,用“打擂台”的熟悉形式,将梅山拳、棍术展演与掰手腕、顶杠这些“庄稼汉的较量”凑到一起,还加入“猪八戒背媳妇竞跑”,让赛场多了家的温情。
赛场之上,武韵与趣味轮番登场。集体梅山拳《精忠报国》的表演者招式整齐、刚劲有力,每一次出拳踢腿,都透着河西人“崇文尚武、厚德重义”的家国情怀;村党总支书胡志显领衔的梅山棍术,棍影翻飞、虎虎生风,用精湛技艺印证武术文化的代代传承。
古稀老者与壮年后生同台献艺的梅山拳表演里,岁月沉淀的沉稳与青春勃发的锐气相映成趣;肖建明带来的农具耙术展示,更将农耕工具化作武术兵器,生动诠释梅山武术“古朴实用、攻防兼备”的非遗特质。
顶杠比赛时,胡志显与村民胡佑平各执木杠一端,这根平时抬谷箩、搭棚子的老木杠,瞬间成了全场焦点。“嘿!”随着一声吆喝,两人腰马扎稳,木杠微微颤抖,脸憋通红的胡佑平脚下纹丝不动。最终胜出的胡佑平抹了把汗笑:“平时扛锄头练的劲,今天总算派上用场了!”而“猪八戒背媳妇竞跑”里,选手们戴憨态面具、背搭档狂奔,有人脚步不稳引全场哄笑,有人默契十足一路领先,赛道旁的加油声、笑声此起彼伏,成了邻里增情的“欢乐纽带”。
赛场角落也藏着传承的暖意。几个孩子正模仿台上招式比划,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毅峰赶紧拿出提前准备的梅山武术连环画分给他们。“不光要让老手艺传下来,更要让娃们感兴趣。”
当周慧娟的《节日欢歌》响起,村民们有的跟着哼,有的拉起家常,刚比完赛的选手被围在中间,分享刚才的“高光时刻”。“这比赛没比出输赢,倒比出了咱村的热闹劲儿!”你一言我一语间,赛场余温酿成最浓的乡情。
“乡村文化不是装出来的,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玩出来、乐出来的。”新化县文旅广体局相关负责人感慨。据介绍,工作队依托“文化浸润+”服务体系,推动“送文化”与“种文化”融合,不仅为赛事提供专业指导,还联动志愿者梳理武术传承脉络、开展赛前培训,让“土赛事”有了专业质感。下一步,工作队还将帮村里建“武术文化角”,让老拳师定期开课,把“村武”大赛变成常态化活动。
随着最后一曲欢歌落幕,大赛圆满收官。赛事虽止,但河西村崇文尚武的风气愈发浓厚,“和睦家庭”的温情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活力,正沿着赛场余韵,在这片梅山武术热土上持续生长。
责编:王美慧
一审:王美慧
二审:肖洋桂
三审:周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