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26 17:27:57
暮色已深,我书桌上的那盏台灯还在亮着,它见证了我从青涩懵懂的师范生,到如今两鬓渐染霜华的高中语文教研员的历程。三十四载教育路,这盏灯照亮过无数教案、论文、课题报告,也照亮过我内心深处对教育不变的热忱与思考。这些年我一路走来,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仅仅是一段关于坚守、蜕变与点燃的平凡旅程。
初登讲台:在迷茫中寻找“光”的方向
1991年,我从益阳师范毕业,带着几分期许几分不安,登上家乡的讲台。一开始我和许多年轻教师一样,埋头于教材教参,努力做一个尽职的“教书匠”。但我渐渐发现,仅仅传授知识似乎远远不够。面对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面对乡村孩子相对狭窄的阅读视野,我常常陷入思考:语文教学的根究竟在哪里?如何才能真正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
这种困惑促使我走上了漫长的自学之路。通过自考,我先后获得了湘潭大学的大专和湖南师范大学的中文本科学历。那段边教书边读书的日子异常艰苦,却让我系统地夯实了专业根基,更让我明白,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成长,是照亮学生前程的前提。我开始尝试将更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新的教学理念带入课堂,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开始关注文字背后的思想与情感。
深耕课堂:在实践中凝练“思”的力量
在安化二中的教学岁月,是我教育生涯的重要成长期。我沉潜下来,深入研究教材,精研高考命题规律,更专注于如何让课堂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我坚信,语文学习的核心是思维品质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涵养。
记得曾执教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我不满足于简单的文言翻译和背景介绍,而是引导学生穿越千年,与这位改革家进行一场“理性的对话”,倾听他文字背后那份“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的坚韧与担当。这节课后来在湘粤省际名师工作室研修中获奖,并非因为技巧多么花哨,而是因为它触动了学生思考的神经,让他们感受到了经典的力量。我希望我的课堂能成为一扇窗,让学生看到更广阔的文学世界和更深邃的思想天空。
成为教研员后,我的“课堂”变大了。每学期听课80多节,我从一线教师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也精准把脉着教学的难点与痛点。写作教学的无序、学习任务群实施的浅表化……这些问题成为我课题研究的起点。我主持省市级课题,带领团队构建“4E”情境写作模式,编著《破茧成蝶:高中语文读写进阶之道》,就是希望将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为老师们提供实实在在的“脚手架”。
赋能引领:在共享中传递“火”的温暖
我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育的繁荣需要群星闪耀。作为教研员,我的角色从“照亮一间教室”转向“点亮一片星空”。我努力搭建“县级引领—校际联动—校本实施”的三级教研网络,推动强校带弱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共享。
我更享受与老师们共同成长的时光。指导青年教师刘文荟备战青教赛,我们一遍遍磨课,从课标解读到环节设计,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她赛后那句“被陈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与钻研精神深深折服”,让我倍感欣慰;看到“徒儿”何妃老师从青涩到成熟,在各类竞赛中脱颖而出,发表反思论文,我比自己获奖还高兴;帮助梁梦媛老师深度解读《故都的秋》,实现从“教景物”到“悟情怀”的教学飞跃,我看到了专业引领的价值。组建“素心书社”,开展读书活动,是希望营造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让学习成为我们共同的呼吸。看到谌蜜等同学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看到安化学子作品频频发表,看到安化高考语文成绩稳居前列,甚至有学生凭借优异的语文成绩叩开清华北大的校门,我心中充满的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坦然与自豪。
回望来路,从滔溪乡间的教坛新兵,到2021年的“益阳市首席名师”,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安化教育战线上普通的一员。我的经历,是千千万万安化教育人故事的缩影。我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声名,但我们有扎根山乡的坚守;我们或许缺乏最前沿的资源,但我们有精益求精的钻研;我们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我们有携手并进的温情……
夜色渐浓,书桌上的那盏台灯依然亮着。它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更愿它能化作点点星火,照亮更多年轻教师的教育探索之路,最终汇聚成光,照亮安化学子们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
(作者系安化县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责编:谢扬烁
一审:谢扬烁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