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26 07:50:23
编者按
宁乡,枕沩水而望衡山。炭河里遗址出土的青铜重器,见证了商周古文明的璀璨;密印寺的千年禅灯,映照了湖湘文化的深邃。如今,田野间生机勃勃,街巷里幸福和谐,这片土地始终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活力。
当作家的目光聚焦于宁乡,文字便成了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桥梁。他们或循迹古遗址,在青铜纹路里打捞尘封的故事;或漫步沩山深处,将禅院的清幽化作诗意的表达;或扎根市井乡村,记录普通人的日常,让平凡中的温暖与力量跃然纸上。这些作品,以细腻的观察、真挚的情感,勾勒出了宁乡的多元风貌与独特气质——既有历史的深邃,也有自然的灵秀,更有人间的烟火。
集结这些篇章,为你展现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时代变迁,让你透过文字,触摸宁乡的温度、读懂宁乡的风骨。
青铜的宁乡

文丨蔡测海
即使在战乱年代,这里也叫宁乡,安宁之乡,农耕之乡,有山有水有良田沃土。一位农家汉子,在宁乡古炭河边种植,一锄头下去,挖出战国时代无字的青铜器,这就是后来享有盛名的四羊方尊。这一锄头,也挖出了一座古城,叮当一声请出了历史老人,在几千里内,这历史老人坐上了首席。因为四羊方尊的传世,宁乡炭河边的古城,与洛阳、与长安这些历史名城门当户对。
宁乡不是乡,湖湘大地,统称鱼米之乡,湖广熟,天下足。湖湘人家,恋乡爱乡。湖南一地,以乡命名的县市,还有湘乡、安乡等。在这几乡为官的,不是乡长,是县长、市长。这乡名之下,是许多耕读人家。得乡民,有乡气。乡人乡气,他们勤劳务实,或耕或读,或农或商,持家旺家,兴乡报国。
宁乡,说是人杰地灵,再合适不过。这里有与湘江最近的水,沩水;有与岳麓山对望的山,沩山。山不在高,有寺则灵,沩山深处有密印寺。千年古刹,香火旺,远近香客,四季谒拜。毛主席少年时期游学,曾投宿密印寺。破四旧那会,密印寺仍保存完好。大殿内,四壁镶嵌12,000多尊贴金佛像,天下寺庙中,有如此大殿的恐怕少有。
长沙近处古镇不算多,宁乡就拥有关山、道林、花明楼等好几处古镇。此地有灵,人间烟火旺。古往今来,宁乡出人物,文治武功留名者不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刘少奇,革命家何叔衡,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著名美学家李泽厚等。他们不只是宁乡人杰,更是国家栋梁。我在中国文学讲习所就读时,有幸听过李泽厚先生讲课,他一口乡音未改,国语中夹带宁乡话。
我知道的宁乡人不少,熟识的人不多。今年春天,我回老家湘西龙山县小住,去咱果乡看桐子花开。在看桐花的路上,我碰见了两位宁乡人,他们是从宁乡来到龙山咱果乡帮扶乡村振兴的工作队员,他们从长沙的大宁乡来到湘西小乡村,把他乡当故乡。他们修好去桐花寨的路,正同县里、乡里一起,修户际公路,把先前的村村通变成户户通。中央电视台来了个拍摄组,拍出美丽乡村的桐子花开。
这个季节,山乡绽放桃花,绽放诗意。我们的向导是龙山县一中的邬老师,他向宁乡的帮扶队员介绍,说我是省里回来的龙山人,写过一篇文章,叫《花开千里之外》,写宁乡到咱果乡的帮扶,发表在报刊上,影响大。这一下拉近我同两位宁乡小伙子的距离,大家畅谈起建设乡村的事。我想起几年前,在宁乡的一个乡村艺术工坊,我惊叹于年轻人的创意,他们把乡村事物变成艺术品,把乡村生活化为艺术生活。在年轻人那里,几千年的农耕生活,会有大变化,乡村,将绽放理想之花,如四月的花,开满田野。
宁乡,这青铜之乡、水稻之乡、以宁乡花猪闻名的美食之乡,因为新一代的宁乡人,正在谱写新时代的乡村巨变。宁乡正从传统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科技文明。宁乡不仅新的人文景观大放异彩,还有了两家百亿级的世界一流智能化制造企业,他们把工业制造进化为工业智造。
好久没去宁乡了,好想再去那里,看那里的沩山沩水、古镇温泉,看那块乡土之上建设起来的时代前沿的高科技产业,看那一片美丽的田园农舍,如何和谐共生。
宁乡,有理想的人们,生长奇迹的土地,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宁乡,安宁之乡。
(蔡测海,文学创作一级,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
宁乡老家
文丨碧云
从长沙到宁乡,沿319国道浓密的林荫道前行,过了一个叫三十二公里的地方,母亲就兴奋起来,老家快到了。
老家在宁乡市夏铎铺镇长铺子村,叫了一辈子的“宁乡县”,现在要改口叫宁乡市了。这个现代化的都市正一步一步向省城靠近,成为大长沙战略布局中一个极具特色的新城。
我的父母都是宁乡人,父亲5岁的时候随曾祖父躲避战难,逃到洞庭湖畔的安乡县,一直从事放牛和种田的工作。母亲在宁乡读完高中,阴差阳错地嫁到了湘鄂边界,那时候,读过书的农村人很少,读过书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母亲一到安乡县安造公社黄湖大队,就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直接任命她为黄湖学校一年级的语文老师。
听我父亲后来跟我讲古,他之所以年幼无知就来到安乡,是与我的家族发生了一场离奇惨案有关。
上个世纪30年代,我的曾祖父陈桂庭膝下接二连三养育了八个儿女,其中齐刷刷就有7个男子汉,一家人十多张嘴巴要吃饭,在内忧外患的旧中国的大山深处,养家糊口成为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为了解决吃饭困难,曾祖父决定铤而走险,带着4个年轻力壮的儿子北上洞庭。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落脚安乡。
勤劳的祖辈围湖造田,喂养耕牛,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也给他们带来了惊喜和收获。
这一年腊月,我的祖父陈长生带着一个兄弟,将精心置办的年货分成两担,担子很重,有棉被衣物,有腊肉腊鱼,还有几十上百块粮食换来的光洋,准备回宁乡老家,一家人欢欢喜喜过个春节。
动身前,在安乡县镇守的曾祖父给在宁乡大后方主持工作的曾祖母写了一封报喜信,要他们在家等待来自西洞庭富饶之乡丰富的年货。结果,年过完了,宁乡老家一家人也没有等到两个归心似箭的年轻兄弟。一纸失望的信抵达安乡,所有的人一片哀嚎。
我的祖父和他的兄弟为什么没有完成这次归家之旅?这一直是一个谜,一个深埋在整个家族心灵深处且一触就痛的谜。
那一年,是1943年,日寇正大肆举兵西进,宜昌保卫战,迫使日本大部队从湖北进犯湖南,同年5月,湖南南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厂窖惨案,3万同胞惨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曾祖父历时半月,昼伏夜行,把年仅5岁的父亲,托孤于安乡。
斗转星移,被历史的车轮推向前行的人们,迎来了胜利,迎来了解放。来自宁乡的一群讨要生活的亲人,早已习惯了水乡的节奏,成为了安乡县安造乡人民公社的社员,从此,宁乡和安乡,便是各自梦里和信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名。
时间很快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宁乡老家的来信,常常让人振奋人心。春江水暖鸭先知,紧依省会的宁乡来信告知,现在可以自谋职业了。广开商路,一个叔叔开了理发店,一个叔叔开了肉铺,不久,他们的平房换成了楼房。近些年,资讯更加发达,宁乡城乡的日新月异,产业的高速发展,常常进入我们的视线。宁乡花猪肉,宁乡口味蛇,沩山毛尖茶,成为家喻户晓的舌尖上的品牌,这些喜讯,如春风一样吹暖了远在安乡的宁乡人。
宁乡和安乡,都是祖国大地的安宁之乡,这些年,安乡的发展也不可小觑,通过安乡人民的努力,安乡成为了世界长寿之乡、中国酱卤之乡,家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甜。
1999年,父母随我定居长沙,辗转了近半个世纪的人生旅行,终于又回到了原点。因为隔得近,想回老屋,只要一脚油门,方便得很。原来仅有一条G319国道通往宁乡,如今已是四通八达,长张高速复线去年通车,加上金州大道,长宁快线,高铁动车,条条都是通向幸福宁乡的大道。
(碧云,作家,湖南德泉国学书院执行院长、湖南省文史馆特约研究员)
亲切的宁乡
文丨(西班牙)弗朗西斯科·哈维尔
我家地处西班牙北部,满目青山绿水,和中国宁乡的风景有些相像。每次回到宁乡的岳父岳母家,我都觉得很亲切,这里山很美,水很美,空气很清新,人也很热情,到了宁乡就像在西班牙的家里一样自在放松。
如果说有哪一刻让我觉得完全融入中国、融入宁乡,那就是过年。
去年春节,我和妻子再次回到了中国,住在岳父岳母家。岳父母家在一个村子里,离镇上有几公里,背靠山,前临水,还有一条铁路连接远方的世界。岳母厨艺特别好,她做的中国菜我十分喜欢,每餐都是满满的一桌,十分丰盛,腊鱼、腊肉,各种小菜,我吃得停不下来。岳父和我对饮他自酿的白酒——他总是夸这酒比茅台还要好。酒确实很好,我们一杯一杯停不下来。妻子笑话我的身体里有一个中国胃。
那天,家里人都在写春联。我从未握过毛笔,但妻子鼓励我尝试一下。说实话,第一次握毛笔,我手抖得几乎握不住。这小小的笔,一点不受我控制。妻弟是个书法家,他写得又快又好,每个字都像一幅画。我照着“福”字,一笔一笔地描,写完出了一身汗。字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家里人都夸我写得好,还把我的“作品”张贴在客厅的玻璃门上。来家里的客人看到时,总要表扬我一句,我也十分高兴。西班牙的家人,看到我视频里的中国书法作品,满是惊奇。
正月,舞狮队来到了村里,他们的表演十分神奇,两个人撑一块布,就可以表演出狮子的许多形象。“狮子”在岳父家的院子里舞了很久,还有人敲锣打鼓,特别热闹。岳父说,春节狮子来家里,预示着新一年的好运气和好福气。晚上,岳母和她的朋友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广场上跳舞,一个个十分开心快乐。
妻子的两个姐夫总是要教我玩一种叫“斗地主”的中国纸牌,我赢的时候不多,但是很欢乐,我觉得这也是家人陪伴的一种方式。虽然我和他们语言不能顺利沟通,但玩牌时却没有任何障碍,或许这也是游戏的神奇之处。
中国的春节十分热闹,西班牙的节日也有很多庆祝活动,来宁乡越多,越觉得两个国家十分相像。我的妻子也经常说,虽然两个国家相隔万里,文化、语言完全不同,但欢聚在一起的幸福感,却是一样的。
我还跟随家人们一起探访过宁乡不少美丽的地方。
有次我们去了一个叫沩山的地方,山上有寺庙、长阶梯和云山云海,让我叹为观止。镇上有一条老街,那些老房子、青石板路让我想起曾经在纪录片里看到的旧时中国印记。还有一次,晚上和家里人一起去镇上吃夜宵,我没想到深夜了小镇竟然还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宁乡的工业发达也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次,妻子的姐姐带我们去逛宁乡圣得西专卖店。我在那里买了几件衣服,很舒服,很好看。后来我才知道宁乡的制衣业很发达,宁乡还有很多大企业。
每次回宁乡,都感觉宁乡有新的变化:高速路通得越来越远,路况越来越好;乡村的道路也越来越整齐,道路两旁的绿化越来越好;河水也越来越清,鸟儿越来越多。
从宁乡这个城市的发展,我就能看见中国的发展,高效、稳定,成果惊人。
我祝愿宁乡,我的第二个家乡,越来越繁荣。
(弗朗西斯科·哈维尔,供职于博世集团。本文由玫瑰翻译)
责编:廖慧文
一审:周月桂
二审:曹辉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