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军 2025-09-25 17:58:51
在华夏广袤无垠的版图之上,湖湘大地宛如一颗温润而璀璨的明珠,静卧于南国腹心。这里,山川毓秀,似大自然以鬼斧神工精心雕琢的画卷;人文荟萃,如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璀璨星辰。自古以来,湖湘便是思想激荡的渊薮、英才辈出的摇篮。当现代化的滔滔浪潮如狂飙突进般席卷全球,无情地冲击着古老中华的每一寸土地时,湖湘大地以其独有的精神气质与无畏担当,毅然成为中国现代化征程中那艘率先扬起风帆、破浪前行的航船,向着光明未来奋勇驶去。
一、魏源之笔划开蒙昧夜幕、开启思想破晓
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如凶猛的野兽般轰开中国紧闭的国门,古老封建专制大清帝国在风雨飘摇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与迷茫。彼时,绝大多数人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虚幻旧梦之中,对外部世界正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剧变浑然不觉,仿佛置身于一场漫长而深沉的梦魇。然而,就在这混沌如墨的黑暗之际,湖湘大地走出了一位“睁眼看世界”智者——魏源。他以如椽巨笔,在历史的厚重夜幕上奋力划出一道耀眼夺目的光芒,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惊世骇俗之论。
魏源生于斯、长于斯,湖湘的灵山秀水赋予他灵动的才情与深邃的思考,而时代的苦难则如烈火般铸就他深沉的忧患意识与强烈的担当精神。他亲眼目睹西方列强的侵略暴行,痛心疾首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更忧虑于国家的积贫积弱、民族的前途命运。在《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中,他如一位执着而坚定的引路人,将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如珍珠般一一呈现在国人面前。他详细描绘西方船炮的精妙制造工艺,介绍其工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慷慨激昂之辞呼吁国人摒弃盲目自大的心态,虚心学习西方之长,以增强自身实力,抵御外侮。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短短七个字,如一声惊雷,在沉闷压抑的空气中炸响,打破了传统思想的坚固枷锁,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它让国人明白,西方并非只是野蛮的侵略者,其科技与制度亦有可借鉴之处。这一思想,如同在黑暗中点燃的熊熊火把,为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照亮了前行的漫漫道路,引领着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途径。魏源,这位湖湘的思想巨擘,以其远见卓识与无畏勇气,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征程中思想破晓的先驱,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二、洋务派之行扬起工业风帆,开始实业筑基救国
思想的火种一旦点燃,便如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在魏源现代化启蒙思想的感召与启迪下,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挺身而出,肩负起实业救国的历史使命。他们深知,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仅靠思想的启迪远远不够,必须将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工业力量。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投身于洋务运动的汹涌洪流之中,开启了创办近代工业的伟大征程。
曾国藩,这位晚清重臣,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务实的精神,成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他在安庆创办内军械所,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官办军用企业。在那个简陋而破旧的厂房里,工匠们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日夜劳作,如虔诚的信徒般精心仿制西方的枪炮和轮船。尽管技术尚显稚嫩,规模也较为有限,但这一开创之举,无疑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播下了希望的种子。此后,他又支持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座规模宏大、设备先进的军事工业,宛如一座工业的殿堂,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标志性象征。在江南制造总局的机器轰鸣声中,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仿佛听到了国家走向强大的铿锵脚步声。
左宗棠,同样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和非凡胆略的湖湘豪杰。他主政福建期间,大力倡导发展近代工业,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座专业化的造船厂,宛如一座工业的摇篮,引进了西方的先进造船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左宗棠的悉心指导下,工匠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如艺术家般精心雕琢每一艘船只。终于,制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近代化军舰“万年清”号。当这艘军舰扬起风帆,如巨龙般驶向大海时,它不仅承载着中国的海洋梦想,更标志着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正式起步,开启了中国海洋强国的新篇章。
洋务派创办的这些军事工业和民族工业,如同基石,为中国现代化的实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它们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培养大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尽管在发展过程中遭遇诸多困难和挫折,如资金的短缺、技术的瓶颈、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等,但它们始终坚持不懈,如不屈的战士般在困境中砥砺前行,为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书写了壮丽的篇章。
三、维新派之梦奏响变革乐章,力争制度求变
当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的狭隘框架下艰难前行时,湖湘大地又涌现出了一批勇于变革的先锋——以谭嗣同、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派。他们敏锐地洞察到,中国要实现真正的现代化,仅靠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创办近代工业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于是,他们怀揣着对民主制度的向往,奏响了学习西方和日本等国君主立宪制的激昂乐章。
谭嗣同,这位维新派的激进代表,以其热血和豪情,成为了变革的象征。他在《仁学》一书中,如一位无畏的斗士,以犀利的笔触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他揭示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如等级森严、压抑人性、阻碍社会进步等,提出“冲决网罗”的口号,主张打破封建的等级制度和传统观念,实行民主和平等的政治制度。他的文字,如燃烧的火焰,点燃人们心中的变革之火,激发了无数人对自由、平等的渴望。他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践行变革的理想,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为制度变革而英勇献身的先驱。
唐才常,与谭嗣同志同道合,携手投身于维新变法的浪潮之中。他创办《湘报》,将其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阵地。在《湘报》的版面上,一篇篇激昂的文章,如声声战鼓,呼吁人们觉醒,倡导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他积极奔走,组织学会,联络志士,为推行新政不遗余力。在戊戌变法期间,他与谭嗣同并肩作战,为变法事业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的努力和付出,如同点点星光,汇聚成了推动制度变革的强大力量。
戊戌变法虽然如昙花一现,仅持续103天便以失败告终,但它却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制度现代化。变法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措施,如废除八股、改革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等,虽然大多未能真正实施,但却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开辟了继续前行道路。谭嗣同、唐才常等维新派人士的英勇牺牲,更是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中国制度变革的艰难征程,为后来的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四、湘籍志士之勇推翻封建帝制,致力革命破局
当维新变法的梦想在封建顽固势力的残酷镇压下破灭后,湖湘大地又涌现出一批敢于用暴力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志士——以黄兴、蔡锷、蒋翊武、宋教仁等为代表的湘籍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深知,只有彻底打破封建帝制的枷锁,才能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广阔的道路。于是,他们毅然决然地举起革命的大旗,推动辛亥革命,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黄兴,这位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以其卓越的组织才能、英勇的战斗精神和坚定的革命信念,成为了革命的中流砥柱。他组织华兴会,策划多次起义,为革命的爆发积蓄力量。在武昌起义的烽火中,他亲赴前线指挥战斗,与清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的身影,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革命的战场上,为起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革命的真正含义,成为了广大革命者学习的榜样。
蔡锷,同样是一位杰出的湘籍革命家。他在云南领导重九起义,响应武昌起义,推翻了云南的清王朝统治。此后,他又积极投身于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他率领护国军与北洋军展开激烈战斗,以其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捍卫了民主共和制度。他的事迹,如一首激昂的战歌,激励着无数人为自由和民主而奋斗。他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利益,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英雄人物。
蒋翊武和宋教仁,也是辛亥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蒋翊武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之一,他在起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起义的顺利进行出谋划策,成为了革命的幕后英雄。宋教仁则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他积极宣传民主共和思想,主张建立责任内阁制。他起草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重要基石。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为中国的现代化扫除了政治上的最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湘籍志士们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为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变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
五、共产党人之志新程擎旗,开启现代华章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又陷入军阀混战的混乱局面,现代化进程再次陷入困境。此时,以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等为代表的湘籍早期共产党人,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之后,他们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制定大体战略部署,开始通过推进“五年规划”,稳步引领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毛泽东,这位伟大的革命领袖,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带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时,他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他的思想和决策,如明亮的灯塔,为中国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刘少奇,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经济建设方面有着深厚的造诣和卓越的贡献。他主张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注重发展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任弼时,同样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他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他关心群众生活,注重调查研究,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为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他的工作作风和精神品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推进“五年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1953年“一五”计划到现在“十四五”规划,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工业领域,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迈向工业强国,高铁飞驰、航母下海、5G引领世界,展现了中国工业的强大实力;农业领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粮食产量连年丰收,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科技领域,创新成果层出不穷,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化是无数仁人志士矢志奋斗、一生探求的强国复兴梦,其中有不少都是人民英雄,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迫切需要继承其革新图强的救国复兴精神,服务民族复兴伟业。今天,我试图梳理从湖湘大地走出、毕生致力探求中国现代化的湖湘先贤事功与精神。我深感,历史的回响,彰显着他们对鸦片战争之后救亡图存的匹夫担当和坚韧接续的务实探求,他们为湖湘大地赢得了“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历史评价。在未来的征程中,我们要不忘为现代化“寻钥启门”的湖湘先贤,继承和弘扬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的精神特质,汲取湖湘大地的历史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地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为强国复兴伟业再立新功再造辉煌。
【作者简介】
汤建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院长(副主任)。
摘自“星辰在线”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