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24 17:34:09
衡阳市蒸湘区蒸湘中学 肖敏
五年前,我调入了我们学校,和很多为了家庭和孩子选择改变的老师一样,那时的我,职业的重心似乎悄然发生了转移。在之前的十年教学生涯里,我或许充满干劲,渴望证明自己。但来到这里的最初几年,我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我告诉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就好,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多留点时间给家庭。”
那几年,我很好地完成了非班主任的工作,但更像一个教育的“旁观者”,没有给自己树立什么目标,似乎也没有找准在这个新集体中的定位。我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然后准时下班。我以为,这就是工作与生活最好的平衡。
直到两年前,学校信任我,让我接手了班主任的工作,我把246班从初一一路带起。一切,都悄然改变了。
当你成为一个班的班主任,你就成了几十个孩子的“大家长”,你的心时刻被班级牵动着。你不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老师,更成了这群孩子青春成长的守望者。
而这个改变,真正击中我、让我重新审视“教育”和“自我价值”的,是发生在今年,初三前的这个暑假,一件关于“敲门”的小事。
今年暑假,我班孩子们自发建了一个学习群,互相督促。作为班主任,我默默地关注着群动态,监督他们学习的同时,也欣慰于他们的自觉。直到有一天,群管理员李曦同学@了我。他说:“老师,姜俊已经连续好多天白天都叫不醒了,完全跟不上我们的学习计划,我有点担心。”
“担心”这个词从一个孩子的口中说出,显得格外郑重,因此他的“担心”瞬间也成了我的担心。于是,我尝试联系姜俊的家长,得知了孩子的特殊情况——独自居住,家长只能在夜间联系上他,对他白天的状态一无所知。瞬间,我那种熟悉的“无力感”又来了!作为班主任,我似乎能做的不多,假期、距离,都是障碍。我甚至在想,是不是这孩子只是暑假贪睡,我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
就在我犹豫的时候,李曦同学发来消息:“老师,我现在刚好在他家附近,我待会就去他家看看怎么回事吧。”
我盯着屏幕,内心受到了一次巨大的冲击。就是这句话,像一记轻轻的敲门声,却重重地敲在了我的心门上。当我这个有着十五年教龄的老师还在权衡“管的尺度”、思考“责任的边界”时,我的学生,一个15岁的孩子,却选择了最直接、最朴素,也是最温暖的方式——“我去看看他”。
他的行动没有一丝功利,纯粹是出于对朋友的“不放心”。那一刻,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甚至感到一丝羞愧。我忽然发现,过去那几年,我安于做一个“旁观者”,我追求的那种“平衡”,某种程度上,是否也关闭了自己那扇愿意毫不犹豫去“敲门”的心门?那一刻,我的学生李曦是老师,而我,是那名被治愈的学生。
几小时后,李曦在微信上向我“汇报”了情况。他的描述,瞬间将我之前那份“想当然”的判断击得粉碎:窗帘紧闭的昏暗房间,昼夜颠倒的生活,垂到床上的数据线,随处可见的脏衣服和泡面桶以及那个迷茫地说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少年……这一切,就发生在我学生的身上,而我差点只把它当作“不自律”。
而李曦接下来的行动,像一束清晨的阳光,穿透了这令人窒息的昏暗。他没有埋怨,没有指责,他挽起袖子,花了三个小时清理出四大袋垃圾,擦净桌面,最后,坚定地拉开了紧闭的窗帘。他没有讲一句大道理,却完成了最伟大的唤醒。这堂名为“守望”的语文实践课,我的学生,用最本能的共情和行动,给我上了震撼的一课。
从此,李曦成为了姜俊最准时的“闹钟”和最坚定的学伴。我私下问他,“为什么要为自己揽下这么重的负担?在初三这个关键的时刻,顾好自己最重要”,他回答得很平淡:“老师,他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堕落,我拉他一把,他那么聪明,也许一下子就能跟上来了。”这句话,朴素至极,却振聋发聩。它像一枚楔子,敲进了我因职业惯性而有些麻木的内心。我整日教授他们“守望相助”的含义,而我的学生,正用青春的实践,为我注解了这个词最滚烫的意义。我教的是书本上的语文,而他,教的是生命中的语文。
之后,我看到了姜俊奇迹般的蜕变:生活重回正轨,学习态度稳步提升,眼神从迷茫到有了焦点。但我知道,更巨大的变化发生在我的心里。我的角色,从一个评判对错的“管理者”,变成了一个被感动、被教育的“守望者”和“支持者”。新学期,我在班里发起了学习互助小组,经过与姜俊家长的沟通以及得到学校的批准,姜俊住校了,解决了上学交通安全问题的同时,也为他找到了晚上一起学习的伙伴。但我知道,真正的火种,早在今年这个暑假,就已由那个叫李曦的孩子亲手点燃。
如今,我依然站在讲台上,为他们讲解着诗词文章。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经彻底改变。我更加坚信,教育的根脉,首先在于“看见”每一个具体的人,在于同伴之间最朴素的“不放弃”。我会更认真地看着他们的眼睛,因为那里面,就藏着关于成长最生动的课文。姜俊的生活,终于见到了晨光。而李曦,则为我——一个成熟的、却也曾陷入职业倦怠的老师,撬开了认知的壁垒,让教育最本真的阳光再次倾泻而下,照亮了我的初心。最终,不是我教育了他们,而是他们治愈并教育了我。他们用行动,为我指正了一份关于教育、责任与爱的答卷。
这,就是我的学生,在初三前的这个暑假,给我上的最好的一课。
(文中学生皆为化名)
责编:陈浩男
一审:陈浩男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