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炯医生:“明”眼识毒障 医心系苍生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2025-09-23 21:52:45

本报记者 梁湘茂 通讯员 张立

“非常感谢王老师对我的专业救治和悉心照顾。大学毕业后,我立即从湖北赶来长沙跟师学习,提升自己的诊疗技术。”9月23日上午,来自湖北仙桃的26岁小伙杨帆(化名)满怀感激地对记者说。

这背后,是一场由药物引发的健康波折。

医学的弯路:附子阴影下的挣扎

杨帆原就读于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身体素来不错。2022年5月,一场突发食物中毒导致他严重腹泻半月,元气大伤。数月后,因午休受凉出现低烧、暴汗、头晕恶心等症状,他在学长建议下服用了含附子的“桂附理中丸”。症状虽暂缓,但双下肢“承山穴”开始出现持续蚁行感,当时未引起重视。

这种异样感持续近一年。2023年6月,高烧后他再次服用含附子汤剂七包——每包含附子9克,仅常规煎煮40分钟。服药后蚁行感加剧,并出现肌肉剧烈抽搐。此后他辗转求医,每次服药可暂缓,停药便复发,身心备受煎熬。

(王明炯医生在坐诊中)

明辨毒性,拨云见日

2024年初,几近绝望的杨帆向湖南王明炯医生求助。初诊时,王明炯医生据其焦虑、胸胁胀痛、肌肉抽动等症状,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减”。药后虽缓,停药即复。

三次处方后,王明炯医生敏锐察觉异常:辨证无误却屡治屡发,必另有隐情。结合杨帆曾因腹泻“津液大伤”,以及长期服用含附子方剂(累计附子用量达200克)的病史,他果断判断为附子慢性中毒,毒性物质已在体内蓄积。

随后,王明炯医生量身定制解毒方案,以家传解毒方加减,药用生甘草、黑豆、防风、黄连、栀子、麦冬等。经三个月系统调治,杨帆持续近两年的抽搐、蚁行感和焦虑基本消失,神经损伤后遗症亦逐步改善。

无独有偶,广东佛山的谭思成(化名)也因肠应激综合征久治不愈,前医屡用含附子的乌梅丸加减,累计附子用量高达400克,同样被王明炯医生诊断为附子慢性中毒。经精准解毒与后续健脾祛湿,亦获康复。

“有是证,用是药”:回阳利刃须慎执

王明炯医生出身中医世家,临床与教学经验丰富,深研经典。他指出,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效与毒性并存,其核心风险在于乌头碱类生物碱,微量即可干扰神经与心脏功能。

明代李时珍早有告诫:“药物用之得宜,皆有功力,用之失宜,参术亦能为害。”附子自古被视为大毒之品。2015年,王明炯医生在《环球中医药杂志》发表《浅谈附子的“慢性中毒”》,系统将其中毒表现按五脏归纳:(1)心脏毒性表现:心悸、烦躁、胸闷、 昏迷、 痴呆(植物人);(2)脾胃毒性表现:口唇四肢末端麻木、 皮肤蚁行感、呕吐、腹痛、腹泻、乏力;(3)肝脏毒性表现:头晕、 视物模糊、胁痛、目胀、抽搐:(4)肾脏毒性表现:耳鸣、少尿无尿(尿潴留),油尿;(5)肺脏毒性表现:短气(呼吸困难)、 皮肤瘙痒。

附子慢性中毒症状常不典型,甚至化验难以检出,易被误判为焦虑或抑郁。王明炯医生强调,年轻患者久治不愈且有附子服药史,须高度警惕慢性中毒。中医用药讲究“有是证,用是药”,但毒性药物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患者送上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在如何运用附子这味中药上,王明炯医生也颇有心得,他指出在经典中张仲景运用附子,主要体现在回阳救脱、温阳固表、温脏寒、去风寒湿(寒水、寒饮),温经止痛、疗痈疮等方面,且附子的运用不可脱离经典。

近年来,王明炯医生每年救治数百例附子中毒患者,并建立交流群供患者分享经验。他指出,当前中医界存在滥用附子之风,甚至推崇大剂量使用,这是极不合理的。附子之用,必依仲景法度,严谨辨证,方能化毒为利。

杨帆和这些中毒患者的曲折经历,是对“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古训的深刻注脚。它警醒着我们:每一味经典本草皆有其法度与边界。

行医二十四载,王明炯医生凭借对药性深刻的洞察、对生命至高的敬畏,以及严谨精准的运用,在药与毒的钢丝上行走稳健,让千年古药真正化为济世活人的慈悲力量。目前王明炯医生仍然在长沙中医临床一线治病授课,他立志将中医经典的精髓发扬和传承下去。

责编:梁湘茂

一审:许建

二审:梁湘茂

三审:谢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