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 2025-09-23 17:21:02
文/李辉
2024年全国两会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的首次地方考察便踏上了三湘大地,深入洞庭湖畔的鱼米之乡——湖南常德。这是湖南和常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作为地方媒体,需要深入挖掘新闻人物和事件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芒的生动细节,才能真正捕捉住背后的温度与深意。本文以新闻特写《90后种粮大户陈帅宇: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干下去的 而且越干越有劲》作品为例,从发挥地方媒体的优势做好提前策划、细节捕捉、结构搭建等方面进行经验分享。
一、承接流量:地方媒体在“主场”寻找独特视角
常德电视台全媒中心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常德行程结束后,第一时间召开特别报道专题策划会,明确报道方针:“及时转发、精心策划、深度回访。”常德电视台开设专栏《殷殷关怀暖沅澧 谆谆嘱托催人进》,派出三路报道团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深入常德河街、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等地,深入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地方、接触的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挖掘“高光”背后的细节。
在聚焦港中坪村的新闻素材梳理中,新闻记者将采访对象锁定于“90后”种粮大户陈帅宇。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鼎城区谢家铺镇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时,陈帅宇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返乡种粮、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情况。总书记与90后“新农人”的交流,深刻蕴含了关乎国家发展核心战略的实践意义。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代表,陈帅宇主动脱离城市职业发展路径,选择返乡投身农业实践,成为新时代“新农人”的典型个案。这一人才流动的结构性转变,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驱动年轻知识群体回归乡土的重要表征。其在土地上的实践投入与引发的积极变革,清晰折射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青年力量所展现的蓬勃动能。
尤为关键的是,陈帅宇的个体生命轨迹在此刻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期许形成历史性交汇。其经历既承载着宏观层面对农业转型与人才振兴的深切寄望,亦生动诠释了青年群体扎根田野、投身“三农”事业的主体性实践热忱。这一交汇点,深刻揭示了政策导向与个体能动性在乡村场域中的互构关系。
二、剖析流量:在新闻采访中观察细节
常德电视台对陈帅宇展开了深度回访,捕捉了陈帅宇回忆当时场景时的激动表现。记者注意到其不自觉的肢体语言变化更强化了这一情感表达。这些细节性的语言特征、情绪波动和微表情变化,恰恰是新闻报道需要精准捕捉和真实还原的关键要素。
为全面呈现这一典型人物的成长历程,报道团队不仅深入挖掘了这场重要对话的细节,更开展了系统的背景调研和多维度的外围采访。调查显示,九年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陈帅宇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毅然放弃城市就业机会,选择返乡投身农业。在城乡发展差距的现实背景下,其创业历程充满挑战:初期遭遇资金链紧张、技术壁垒和市场风险等多重困境。正是通过这一系列实践磨砺,陈帅宇逐步探索出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最终成功创办亿泽水稻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现已吸纳600余户农户加入,社会化服务覆盖面积达5万亩。值得关注的是,在港中坪村大力推进“三良”(良种、良机、良法)农业转型的背景下,以陈帅宇为代表的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田野调查中,多位当地农户对这位年轻领路人的管理能力和带动效应给予高度评价,其创新实践切实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虽然受新闻报道篇幅限制和叙事逻辑要求,部分珍贵的农户访谈素材和详实的背景资料未能完整呈现,但这些原始素材不仅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更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特征和人文温度。在后续报道中,采访团队考虑通过系列报道或专题形式对这些宝贵素材进行深度开发,以更立体地展现新时代"新农人"群体的精神图谱和发展轨迹。
三、创造流量:聚焦个人与时代的交点
新闻特写的文本建构过程需要同时把握叙事框架的搭建与核心价值的提炼。陈帅宇的个例叙事具有典型的社会传播意义,其故事背景植根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群体性选择。这类新农人群体通过自身实践回应"谁来种地"这一重大社会命题,其展现的"越干越有劲"的精神状态,实质上构成了新时代农业从业者的集体精神符号。
该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与陈帅宇的对话场景作为核心叙事架构,这一选择既符合新闻价值的显著性原则,又实现了个人叙事与国家话语的有效衔接。报道采用多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通过“是不是种粮大户”“学的什么专业”“会不会继续做下去”三个递进式提问,系统性地建构了人物的身份特征与发展轨迹。这种问答框架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在特质,更搭建起微观个体与宏观政策之间的意义关联。陈帅宇“会,而且会越干越有劲!”的回应作为文本的高潮点,其话语中的情感强度与确定性,有效传递了新农人群体的职业认同与发展信心。
在叙事手法上,报道注重运用多模态符号增强传播效果。通过场景再现、微表情特写和直接引语等手段,构建了强烈的在场感体验。具体而言,村干部强调“90后大学生”身份时习近平总书记的“欣然询问”、陈帅宇提及“回来种田”时的坦然语气、以及临别承诺中体现的笃定姿态,这些细节性符号共同强化了报道的情感张力。报道虽篇幅有限,但通过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和现在完成时的有机穿插,形成了富有层次的时空结构。这种闭环式叙事设计,以承诺始以承诺终,既确保了主题的连贯性,又增强了文本的传播效力。
从传播效果来看,该报道成功实现了从个体故事到群体象征的意义拓展。陈帅宇作为符号化个案,其价值不仅在于个人奋斗历程的呈现,更在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具象化的实践样本。报道对素材的选择性呈现虽然可能导致某些细节的缺失,但这种取舍恰恰体现了专业媒体在新闻叙事中的框架建构能力,确保了核心议题的传播效率。这种叙事模式为同类题材的报道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展现了专业新闻报道在连接个体经验与社会议题方面的独特价值。
四、收获流量:从“小切口”透视“大时代”
《90后种粮大户陈帅宇:我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干下去的 而且越干越有劲》作品虽然诞生于地方媒体,却在全省获得关注,被评为当年度湖南省新闻奖一等奖,说明“脚底板下出新闻”的专业主义精神永不过时, 最鲜活的故事、最动人的细节、最真实的感悟,扎根基层一线,才能触摸到时代的脉搏,写出有温度、有筋骨的作品。
陈帅宇是一个具体的个体,但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投身乡村振兴新农人的缩影。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与家国情怀的深刻共鸣。找准这样的“小切口”,是让宏大主题报道深入人心、引发共情的关键。
媒体镜头力求真实与真诚,不回避创业的艰辛,不刻意粉饰光环,呈现一个真实、立体、有奋斗轨迹也有梦想温度的人物。“90后大学生种粮大户”这个看似“反差”的身份组合,成为一种令人信服、充满希望的时代新风景。在面对重大的新闻选题时,地方媒体可以通过基于国家级媒体所设置的议题,挖掘重大议题相关人物更多深层次话题,再造流量,从“小人物”的故事中透视“大时代”,在大环境下对个人选择和理想进行二次叙事,微观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构建地方形象。
(作者单位:常德市广播电视台)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