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创湖南】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锚定国家战略,引领长沙新能源产业全链条创新实践

    2025-09-22 21:40:14

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宏大进程中,能源始终是推动经济进步与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深度转型、“双碳”目标加速落地的关键阶段,新能源成为国家培育新质生产力、地方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赛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长沙这片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创新热土上,一场关于新能源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的实践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中。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能创院”),正是站在这场创新实践潮头浪尖的核心承载者与关键推动者。它的成长轨迹,恰是湖南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的生动缩影。

应运而生: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

能创院的成立,不是偶然的“一拍即合”,而是国家战略、产业发展与高校资源三者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回溯其诞生历程,每一步都紧扣时代脉搏。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擘画了“三高四新”的美好蓝图,明确要求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三年后,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特别强调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3月,总书记再赴湖南,考察新能源企业巴斯夫杉杉时指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是企业不断成长壮大、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在长沙主持召开的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更是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方面下更大功夫”。

这些重要指示,为湖南新能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能创院的组建埋下了“政策伏笔”。作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的核心承载地,长沙虽已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多年,拥有巴斯夫杉杉、中伟新材料、弗迪电池等一批龙头企业,2024年先进能源材料产业产值稳固在千亿元层级,但产业痛点也日益凸显: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高附加值产品少;高校实验室里的前沿技术因缺乏中试环节和对接渠道,只能“躺在论文里”,难以转化为生产线上的“真金白银”;产业链部分环节存在技术瓶颈,亟须高端研发力量突破。

“中南大学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有70多年的历史积淀,仅新能源与储能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创平台就有10余个,可很多成果躺在论文里、锁在实验室里,太可惜了。”能创院院长、中南大学新能源领域的学术杰出代表郭学益教授的感慨,道出了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鸿沟。

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 郭学益教授

2024年4月,在“国家战略呼唤创新载体、地方产业渴求技术突破、高校成果亟待落地”的三重背景下,能创院应运而生。这家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与中南大学三方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从诞生之初就镌刻着“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基因密码,被赋予打通创新链条、激活产业动能的核心使命。它既是中南大学等高校科研优势与长沙产业发展的衔接纽带,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图纸转化为车间里的产品样品;也是新能源企业的创新孵化器,为企业破解生产难题、升级技术工艺提供定制化服务;更成为长沙新能源产业的智囊团,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为产业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提升转型提供精准支撑。

聚智成峰:让政策落地生根,让科研赋能产业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地,能创院始终扮演着政策落地的推动者与执行者:精准解读国家及地方支持新能源产业的政策导向,将政策条款拆解为可落地、可感知的服务举措,真正让宏观部署转化为企业看得见、用得上的具体支持。自成立以来,能创院便在郭学益教授的带领下锚定“服务新能源产业”,“立足长沙、面向湖南、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战略蓝图,积极推进新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力构建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国家级新能源科创平台。短短一年多时间,这份蓝图已转化为实打实的创新动能,成为国家及地方新能源政策落地见效的生动注脚。

能创院由一批院士担任顾问,汇聚200余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端人才,形成“院士挂帅定方向、专家领衔攻难关、青年团队抓落地”的科研矩阵;依托中南大学四个“双一流”学科领衔的十个院系以及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联合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湖南省内各大高校,合作建设15个创新研究中心。截至目前,能创院已在关键技术攻关、中试平台建设、企业孵化、产业带动等核心领域,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能创院的研发方向,始终紧扣长沙新能源产业的“痛点”。在郭学益教授的推动下,能创院不搞“被动等待”,而是主动走进企业车间,把科研课题“从生产线里找出来”。目前,能创院已与企业联合开展红土镍矿富氧侧吹技术、锂资源高效提取、钠离子电池芦苇基硬炭负极材料、固态电池电解质合成与制备等多项联合技术攻关,并已申请系列发明专利。

以红土镍矿富氧侧吹技术为例,我国是镍资源消费大国,但镍资源储量相对匮乏,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镍资源的安全供应问题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红土镍矿富氧侧吹硫化熔炼清洁冶金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能耗高、污染大的难题,具有镍钴回收率高、硫循环利用、碳减排及实现高温烟气余热利用等优点,整个过程低碳环保。该技术成功应用于中伟新材料生产线,未来在行业推广应用,预计可实现年产80万吨镍,预期产值超1000亿元,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镍资源安全筑起了一道“湖南屏障”。这种“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市场验题”的模式,不仅帮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更让科研人员摸清了市场需求,避免了技术开发与实践应用脱节的问题。

“很多高校技术落不了地,就是因为缺中试环节,实验室的克级样品到工厂的吨级生产,中间有太多问题要解决。”能创院常务副院长童汇教授深有体会。为此,能创院将中试平台建设作为核心任务之一,目前已建设1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5个覆盖新能源装备、有机光伏、先进涂层碳材料、生物质制氢、先进正极材料制备的企业联合中试基地,实现就近转化。“先进材料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国家级创新平台计划建设新能源材料子平台和粉末冶金与特种材料子平台,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完成不低于20项相关技术的概念验证与成果转化,加速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有力推动省、市新能源材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

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童汇教授

创新实践:全链赋能育企业,内外联动筑生态

能创院的创新不止于技术攻关和中试平台建设,更在于积极构建共生共荣的良性产业生态,让科研成果不仅能落地,更能长成参天大树。正如能创院副院长宋剑飞阐述的:“唯有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让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应用协同发力,才能让科技创新真正从‘书架’走向‘货架’,从‘实验室’走进‘大市场’,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长沙新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宋剑飞

钠能时代的成长,便是这一模式的生动样本。钠能时代是一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材料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的高科技企业,其钠离子电池技术项目已建成国内首条千吨级硬碳负极中试生产线并实现产品稳定供应,技术通过广汽埃安、海辰储能等企业验证。作为钠能时代的首席科学家,郭学益教授带领团队创新性利用洞庭湖芦苇资源,在生物质基硬碳负极领域取得技术突破,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又为我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提供关键支撑。钠能时代总部暨产业化基地项目落户长沙经开区,总投资超30亿元,预计2025年底首条产线达产,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总产值60亿元,后续将向10万吨级产能目标迈进,以创新引领钠电行业发展。

宋剑飞副院长介绍道:“我们对孵化企业的支持是全周期的:技术上帮攻关,人才上帮引育,资金上帮对接,市场上帮推广。”在孵化钠能时代、金齐微、九墨科技等高科技企业时,能创院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整合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人才-资金-市场”的全方位支持。技术方面,能创院将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成果定向注入企业,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构建差异化技术壁垒;人才方面,依托中南大学等高校资源与行业人才库,为企业精准输送科研骨干、技术工匠与管理人才,同时协助搭建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发展注入核心人才动能;资金方面,能创院帮助企业畅通多元融资渠道,更联合中国信达、国新证券等金融机构,积极筹备两支总规模5亿元的新能源科技创新子基金,为企业成长提供长效资金保障;市场方面,能创院依托自身产业资源网络,为企业搭建下游应用场景(如储能电站、新能源车企)、行业头部企业的对接桥梁,还协助企业参与国际展会、行业标准制定与技术成果推介活动,助力其快速打开市场、提升品牌认可度。通过这套“全链条赋能”体系,钠能时代等创新企业得以在短时间内突破发展瓶颈,迅速成长为新能源领域的新锐力量。

除了内生孵化,能创院还外引活水,以“科技招商”为抓手,吸引省外优质创新资源落地长沙,先后引进广东思泉新材料、深圳汇银通等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与深圳汇银通共建中试和研发中心,共同开展铁基能源材料开发以及高值化利用研究;与广东思泉新材料共建新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并开展科技攻关、中试基地建设、技术交流与成果共享等合作。这些合作不仅带来了先进技术,更推动了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带动长沙新能源产业链整体升级。

如今,能创院“1+N+X”创新体系已日趋完善:以1个研究院为核心,统筹创新方向;以新能源装备、生物质制氢等N个中试基地为支撑,解决技术规模化“最后一公里”;以钠能时代、金齐微等X个科技企业为落点,实现创新价值产业化。这个体系如同一条“创新流水线”,让实验室里的“想法”到生产线上的“产品”有了清晰、高效的路径,也为长沙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创新支撑。

向新而行:在创新生态中书写时代答卷

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点突破的独奏,而是集群协同的交响乐。在能创院的战略视野里,技术突破只是起点,唯有联动各方资源构建产业生态,才能让新能源创新真正形成乘数效应。依托长沙新能源产业链优势,能创院推动政校院企园深度合作,构建“一园多极,全域协同”的产业创新格局,助力湖南打造中部新能源产业高地。

在省内协同方面,能创院的技术成果正从长沙辐射至株洲、岳阳等产业重点城市,形成“一地突破、多城受益”的联动效应。在湘潭九华经开区,能创院与华研实验室共同开展下一代新能源智能网联轨道交通系统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岳阳,能创院推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芦苇基硬炭”技术落地,预计年处置芦苇50万吨,产值超50亿元,为岳阳新能源产业增添了新赛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长沙本地,能创院重点围绕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圈,让技术成果家门口开花结果。比如,在湖南湘江新区,能创院孵化培育旭麓新材料、九墨科技、金齐微、顶材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落地,实现从技术到产业化的突破。其中金齐微的“汞监测治理与资源回收”项目入选湖南湘江新区“柳枝行动”,已为省内10余家化工企业提供汞污染治理服务;在长沙经开区,能创院与钠能时代共建“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基地”,带动正极材料、电解液等配套企业集聚,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的钠离子电池产业集群;在宁乡经开区,能创院与五创循环合作的《废旧电池材料高效回收利用》产业化项目正加速推进……

面对全球新能源产业“技术竞争白热化、资源布局全球化”的格局,闭门造车难成大器,唯有开放合作才能抢占先机。郭学益教授带领的能创院正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为目标,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领域主动“走出去、引进来”,助力我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未来,能创院将依托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引进更多国际一流研发机构和人才,同时推动湖南的新能源技术‘走出去’,让长沙成为全球新能源创新的重要节点。”

200余人的人才队伍、15个创新研究中心、5个中试基地、40余家合作企业、6项重大成果转化……能创院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了新型研发机构的价值——它不是高校的延伸,也不是企业的附属,而是连接创新与产业的独立力量。

“长沙先进能源材料产业的成长,就像一棵大树,企业是枝叶、创新是根基,而能创院则是默默输送养分的根系。”宋剑飞副院长的比喻,道出了能创院的定位。从响应国家战略而生,到聚集中高端人才,再到推动技术落地、产业升级,能创院的成长,正是长沙乃至湖南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生动缩影。它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束缚,以市场化思维推动科技创新,以产业化导向配置资源,为“高校科研如何服务地方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长沙样板”。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浪潮汹涌,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处于从大到强的关键阶段;长沙也正加速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新能源产业成为这座城市向“国家科技创新高地”迈进的核心支撑。在这样的时代坐标下,能创院锚定“国家所需、长沙所能、产业所急”,既是技术突破的攻坚队,持续破解“卡脖子”难题;也是产业生态的建设者,通过搭建开放平台让创新资源高效流动;更是人才培养的孵化器,为行业输送一批批“懂技术、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出更加壮阔的时代答卷。

(作者 刘主理 系湖南湘江新区新材料产业链总师联谊会会长)

责编:伍芳芳

一审:伍芳芳

二审:姚瑶

三审:黄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