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财邦|10年“退场”8万家!银发族“救场”、00后“改场”的KTV如何焕发新生机?

范思璇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9 20:10:59

近日,“KTV闭店潮”登上热搜。侃财君漫步长沙街头,曾经霓虹闪烁、“夜夜欢歌”的“快乐迪”“大歌星”早已悄然退场。而在另一侧,午后喧闹的包厢里,银发族正高唱着《浏阳河》,隔壁的年轻人却在无人智慧K歌房里跳起了帕梅拉——KTV没“死”,而是正撕下“纯唱歌”的标签,寻找新的生存空间。

十年萎缩八成,KTV遭遇“关店潮”

“上次去KTV已经是8年前上高中的时候了,”26岁的长沙在读学生小成告诉记者,“现在休闲娱乐的地方太多了,剧本杀、密室,这些都去得比KTV多。”

近年来,KTV在年轻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下滑。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年中国娱乐消费行为调研》显示,在18-35岁的年轻消费者中,将KTV视为主要社交娱乐选择的比例五年间下降超过一半。与此同时,全国KTV顾客的年均消费次数也大幅减少,由2019年的6.7次下降为2024年的2.8次。

随着年轻客群的逐渐流失,KTV业态在商场综合体中的战略地位明显下降,各大商场也开始重新评估并缩减对KTV的投入。

长沙市万家丽mall的招商工作人员向侃财君透露:“目前我们在新项目规划中,传统KTV已不再是优先考虑的主力业态。相较之下,能够延长停留时间的体验类项目更受青睐。”他进一步解释,KTV通常租赁面积大、但租金承受能力有限,平均租金水平仅在每平方米100元。同时,“全民K歌”“唱鸭”“音街”等线上歌房曲库大,没有版权问题,进一步冲击了传统KTV的聚客能力。

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KTV企业数量超过12万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然而截至2025年5月,仍在正常运营的企业仅剩3.94万家。十年间,超过八万家KTV退出市场,这其中包括曾颇具影响力的“K歌之王”“大歌星”及“好乐迪”等品牌。

面对市场的急剧萎缩,KTV行业并未“坐以待毙”,一场加入了业态融合、客群重塑与科技赋能的自救转型正在悄然上演。

跨界融合“KTV+”,变形开辟“新赛道”

上午10点,位于芙蓉区的一家KTV包厢中传来了歌声。推开包厢门,8位银发阿姨正手持歌谱、围着立麦投入地合唱,桌上的保温杯和开水壶摆放得整整齐齐。65岁的退休教师陈阿姨是其中一员:“这里工作日白天只需要50元就能唱三小时特别划算,我们老年大学合唱团常来这里排练,对着麦克风会更有在台上表演的感觉。”

这样的场景并非个例。据《2024中国KTV行业白皮书》显示,60岁以上老年群体已占据KTV消费人群的35%,人均消费频次达年轻人的1.8倍。

“唱歌基础,吃饭就不基础;吃饭基础,娱乐就不基础。”面对市场变化,KTV企业积极开启转型之路。温莎KTV推出“欢唱+畅饮”套餐,工作日午市人均消费不到百元;“歌迷”品牌开创“火锅+KTV”的边吃边唱套餐,餐桌与点歌系统无缝衔接,晚餐时段一座难求;更有AI自助KTV大量入驻商场中,价格较传统KTV低近1/3,且扫码订房、操作便利、曲库庞大,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赞赏。

(长沙万家丽mall中的无人智慧KTV,打通电玩、桌球、餐饮等服务。)

(24小时无人智慧KTV。)

银发族赶来“救场”,“00后”也在用新的方式打开KTV。周末下午,大学城附近的KTV包厢里,一群年轻人正对着大屏幕跳帕梅拉操。“不到100元包6小时,多叫几个朋友来人均不到10块钱,比健身房氛围更好,”湖南师范大学学生小刘告诉记者,“这里空调足、私密性好,特别适合小组练习。”还有学生团体将KTV包厢改造为“通宵自习室”,称赞这里“隔音好、充电方便,比图书馆自由”。

如今,随着“KTV+”模式的不断创新与深化,这个曾经被认为走向衰落的行业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从单一的唱歌场所,转型为集社交、餐饮、娱乐、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式空间,KTV用事实证明:只要精准捕捉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勇于打破传统经营模式的边界,即使是最传统的行业,也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 范思璇

责编:谢卓芳

一审:谢卓芳

二审:张尚武

三审:李伟锋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