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嫣 周逸峰 2025-09-19 16:07:48
王嫣 周逸峰
20世纪末,张家界凭借其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量东北人。截至2024年底,在张家界工作生活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达八千多人。如何讲好朝鲜族群众成为张家界新居民的故事,更真实、细腻地呈现他们与张家界嵌入式发展,山海有情的动人故事?湖南红网联合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推出《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系列报道引发民众关注,获得湖南新闻奖重大主题类报道一等奖。新闻作品从基层入手,结合个体境遇来展现当地政策对张家界新居民的帮助与影响,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一、文旅视角切入深入挖掘内涵,展现大主题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既需用心用情,更需讲究技巧。《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报道从文旅行业的独特视角,聚焦在张家界工作生活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生动讲述民族团结的好故事,刊发了《山海有情张家界:45个民族如石榴紧紧抱在一起》《“国际张”里的石榴情》等系列融媒体作品,讲述他们从初入到融入张家界的经历,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大主题。
在专题第二期报道《“国际张”里的石榴情》将镜头对准了黑龙江省朝鲜族的张绿,记录他在张家界生活20多年的故事,他结识来自东北的老乡,也有许多土家族、苗族等本地朋友,共同在这座城市里打拼和扎根。张绿只身从东北来到张家界工作生活,正是33个少数民族在张家界[1],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缩影。
这一报道从个体到群体,将个人经历与时代大背景相结合,既有温度,又有深度,细腻地呈现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向张家界迁徙并融入当地的现象,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的“石榴籽”之喻。
二、深入一线采访获取鲜活素材,挖掘新气象
《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这一专题报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时代主题进行策划,选题具有深厚的内涵和时代价值,满足了民众对这一现象的关注欲望。
(一)协同作战,深度报道张家界朝鲜族群众嵌入式发展
红网在这一报道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优势,总站、分站记者联动,文字、摄影、视频记者协同配合。2024年11月,采访团队用近半个月时间,深入采访了10位在张家界生活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走访他们生活的社区,与采访对象本人,以及社区工作者和张家界市民族团结进步专班负责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亲身体验,采访团队真实感受到了在张家界生活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与张家界当地群众嵌入式发展的场景,采集到了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鲜活素材。
(二)以小见大,在个人叙事中自然展现当地政策
专题报道第一期《张绿:“我姓张,是我和张家界最深厚的缘分”》中,完整呈现了张家界帮助他快速融入的故事。原来,和张绿一样,初到张家界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张绿刚来到张家界不久,想考取国家导游证,需学习六七本汉语教材,先过笔试,再过面试,短时间内考取难度过大。而当时张家界推出了临时导游证,后改为朝鲜语讲解员证,提供身份证、毕业证,证明自己是朝鲜族,会朝鲜族语,参加完免费培训后,就能拿到证件这一政策。这对20世纪初刚来到张家界的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来说,起到了很好的帮扶作用,也让第一批到达张家界并扎根在这里的朝鲜族人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采访团队在报道过程中捕捉到这一细节后,将临时导游证政策和张绿的个人经历结合,让受众对张家界当时对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推出的暖心政策具有更直观的感受。
(三)深入一线,搜集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成为张家界新市民的经历
在专题报道第三期《许龙:“黑龙江是我第一故乡,张家界是我第二故乡”》、第三期《李长虎:“喜欢张家界的山清水秀,更喜欢这座城市的温度”》中,详细讲述了张家界“资深”市民许龙、李长虎,从东北来到张家界,得益于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政策扶持,立稳脚跟、发家致富,并吸引来不少亲友到张家界工作、生活,促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故事。这些鲜活的一线报道塑造了大气象、大格局,生动传递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以正能量为底座扩大社会影响,打造大流量
增强新闻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报道团队积极适应媒介市场和受众习惯变化,从不同传播策略上扩大新闻作品社会影响。
(一)根据受众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布渠道
《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独家系列报道在红网PC端、时刻新闻客户端同步推出后,又在红网视频号、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上,对视频进行拆条传播,实现了年轻群众的传播覆盖。首期报道推出后,即登上张家界同城热搜榜,吸引了大量受众关注。
(二)对主题持续关注和推进报道
登上张家界同城热搜榜后,为保持传播的连贯性,《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系列短视频拆条仍在继续,报道破圈效应持续扩大,被学习强国、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浪、网易、腾讯等多家官方、媒体和网络平台转发,让八千东北地区朝鲜族群众在张家界工作生活的故事,被更多受众熟知,并在朝鲜族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三)定期发布新闻内容,保持受众的持续关注与互动
《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系列报道在传播推进的中后期,红网联动张家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向上推荐到了湖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民宗委官方微信号“湖南民宗”对整个系列报道按照一定发布频率,进行了转发推荐,并向上推荐,进一步助推张家界民族团结经验走向全国,得到了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肯定。网友纷纷留言并点赞:“原来张家界‘韩团’的火热,离不开东北朝鲜族群众的付出,为他们点赞。”“在这些从东北到张家界的朝鲜族群众中,有太多平凡而感人的故事,而这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的生动缩影”。
(四)关联同类正能量热点事件,对传播力增势
2024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行,张家界市永定区大庸桥街道月亮岛社区居民委员会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月亮岛社区是当地朝鲜族人聚集区,这一荣誉的背后承载着许多正能量故事。采访团队把这一热点事件融入第6期稿件《山海有情张家界: 45个民族如石榴紧紧抱在一起》导语中,让热点正能量事件的传播,反哺系列报道的传播。
此次系列报道推出之际,恰逢“孝顺父母就送他们去张家界旅游”这句韩国的网络流行语,在国内网络舆论场传播开来。在这样的背景下,红网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借船出海,策划专栏报道进一步挖掘月亮岛社区背后的故事以及张家界广受韩国人欢迎的历史渊源,助推话题高热度。报道推出后,引发受众关注热议,专栏报道总浏览量达660万+,许多网民在评论区参与留言互动,“很自豪成为张家界的市民,我们都是‘界上人’,大家必须善待这个‘家’,真爱这个‘界’”。
《八千朝鲜族群众融入张家界》这组系列报道,从现象出发,以基层视角为根,用小人物的成长经历,折射出了一个大时代的生机勃发,讲好了山海情、民族情,血脉相承的故事,也是地方媒体从地方故事出发,具象化传递国家政策的有力尝试。
(作者单位: 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新闻传播中心)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