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新报 2025-09-19 10:28:31
株洲市天元区栗雨小学 王建军
1990年,我攥着株洲师范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告别家乡的稻田。那时我从未想过,从田埂走向讲台的路,会让我与“体育育人”结下一生的缘分。在校的三年,我总在晨跑时望着跑道想:或许教育就像跑步,既要脚踏实地,也要眼里有方向。
1993年,我成为株洲三门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第一次带孩子们上体育课,他们追着我自制的铁环跑遍操场。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体育能让孩子眼里有光。后来到群丰镇中学,我带着住校生在晚自习后练体能,用旧轮胎做训练器材,看他们从跑两步就喘气到能完成5公里越野。1995年拿到株洲体育赛课一等奖时,评委说我的课“带着泥土气的热乎劲儿”,我知道,那是因为我始终记得自己曾是个在田埂上追着风跑的农村娃。
1999年,29岁的我接手株洲开发区韶溪小学,成了最年轻的校长。那时学校连像样的操场都没有,我带着老师们用碎砖块铺跑道,用木板钉乒乓球台,让体育课从“晒太阳”变成“练真功”。后来辗转东湖小学、连喜坪小学、王家坪中心校……每到一所学校,我必做的事就是“改操场、强体育”:在连喜坪小学给留守儿童开“阳光体育社团”,带着他们在操场上练跳绳;在王家坪中心校推行“每日跑操”,自己每天清晨站在队伍最前头,一陪就是五年。
2016年到滨江小学,我开始琢磨“体育+”的融合路径:把武术操编进课间活动,让孩子们在踢腿出拳里懂“刚柔并济”;把数学的“距离计算”、科学的“运动力学”、国医文化精髓融入课堂。原来体育不只是练身体,更是长智慧、养品格的“活教材”。
2018年2月,我走进栗雨小学。这所招收进城务工子弟的学校,孩子们有股子闯劲,却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20名体育教师来自不同专项,却没拧成一股绳。我在第一次教师会上说:“咱们要让每个孩子知道,体育不是‘副科’,是照亮他们人生的‘主舞台’。”
刚到任时,操场塑胶坑坑洼洼,跳绳磨出毛边,篮球漏气鼓包,20名体育教师来自8个不同专项,却苦于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我带着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把体育课还给孩子”,废除“自由活动+解散”的粗放模式,牵头开发栗雨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小篮球、小足球、小跳绳、小健将、小国球。与此同时积极筹措300余万元资金,改善学校运动场馆,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每天半小时大课间。记得2018年深秋,第一次带孩子们练“耐久跑”,有两个分别叫小宇、小翔的双胞胎男孩跑一会步就蹲在地上喘气,眼泪混着汗水往下掉,说:“校长,我跑不动……”我蹲下身帮他们擦汗:“咱们不跟别人比,今天比昨天多跑10米,就是胜利。”后来我们给俩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半年后,他们居然在年级接力赛中跑了最后两棒,冲过终点时举着双臂大喊:“我们做到了!”如今两个孩子凭借他们的天赋和刻苦训练,获得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且提前通过单招被湖南师范大学录取。
在栗雨小学,体育教师有个响亮的名字——“体育军团”。我常跟他们说:“咱们要做‘文武双全’的老师,既能在操场带训练,也能在教室改教案。”我们建了株洲首个小学体育教师读书库,规定每学期共读《运动心理学》《课程设计方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每周四上午的教研会,既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裁判以及技能培训,也有读书分享会。2022年,体育组有三位想考编,我们专门为他们组了“备考小组”,老教师帮磨课,行政人员陪刷题,最终全部入编。六年来,从栗雨小学培训出去的入编体育教师有26人(含来自本地区其他学校的考编教师),他们笑称这里是“体育教师的加油站”。
更让我骄傲的是,这支队伍学会了“把课上出温度”:2022年,我们设计的《跪跳起》课程,把红色教育融进体育教学,拿下株洲市优质课一等奖。当孩子们爬过“雪山”(垫子坡)时,我听见有个孩子说:“原来红军叔叔的‘坚持’,就是我们现在不放弃的每一步。”
在栗雨小学待久了,我总琢磨:除了强健体魄,还能给孩子留点什么?2023年,我们把“千人竹笛”项目搬进校园。选竹笛,是因为见过太多进城务工家长因负担不起西洋乐器而叹气,也深知民族乐器里藏着文化自信的根。我始终坚信我们要不断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努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每个孩子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2024年,我们实现了三、四年级学生都拥有一支竹笛,并见证了千人吹奏的盛大场景。那一刻,我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现在每周三下午,校园里飘着竹笛声,《茉莉花》和《运动员进行曲》混在一起。我们把竹笛课和体育课结合起来:大课间时,孩子们踩着竹笛节奏做韵律操;运动会入场式,各班举着竹笛灯笼列队,家长志愿者举着手机录像,眼里闪着光。有位农民工家长说:“我家孩子以前总说自己‘不如城里娃’,现在拿着竹笛站在台上,腰板挺得比谁都直。”
2023年8月,我转任栗雨小学党总支书记。身份变了,可每天的习惯没变:清晨依然在操场带孩子跑步,中午去食堂听他们聊“今天竹笛课学会了哪个音”,课后服务时去操场看体育社团训练。只是现在,我更常带着党员教师家访,给留守儿童送体育器材和图书。有次去小宇家,看见他把“体育之星”奖状并排贴在墙上,他妈说:“孩子现在总说,长大了要当体育老师,像校长一样带更多人奔跑。”
站在栗雨小学的“梦想墙”前,看着3210个孩子的心愿,有的想当足球运动员,有的想吹着竹笛上央视,更多的写着“希望每天能在操场跑步”,忽然想起三十多年前那个在田埂上追着纸飞机跑的自己。原来教育就是一场漫长的接力,我从“被光指引”的农村娃,变成了“传递光”的引路人:用体育教会孩子“坚持”,用竹笛告诉他们“文化自信”,用日复一日的“蹲下来”让每个孩子知道——无论来自哪里,你都值得被看见、被托举。
如今走在栗雨小学的香樟树下,听着操场上传来的哨声和竹笛声,忽然觉得那些在栗雨小学度过的日夜,早已刻进我的生命:这里有我和老师们翻新器材室的汗味,有校本课程研究的深夜,更有无数个孩子跑过来喊“校长,看我进步了”的瞬间。有人问我,当校长这么多年,最骄傲的事是什么?我总会想起小宇、小翔毕业时送我的笔记本,第一页画着戴草帽的校长和穿校服的孩子,旁边写着:“您让我知道,跑慢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就能追上光。”而我想说,感谢这些孩子,让我在追逐教育理想的路上,也成了被光笼罩的人。株洲市义务教育阶段体育学科基地主持人、株洲市新时代名校长计划培养对象、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成长导师、全国中小学体育创新杰出校长等荣誉,也算是对我的一个肯定。
教育没有终点,就像跑步没有尽头。未来的日子,我愿继续做那个守在操场边的“老校长”,看孩子们带着在栗雨小学攒下的“光”,跑向更辽阔的远方。而我知道,这束光里,有体育赋予的坚韧,有文化浸润的温柔,更有“每个生命都值得绽放”的信念。这,就是我作为教育者最珍贵的“成长勋章”。
责编:梁淑怡
一审:梁淑怡
二审:彭静
三审:黄维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