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预制菜成为餐桌主角:透明才是最好的调味剂

    2025-09-18 16:14:38

/刘志军

罗永浩那条“90%骂声指向西贝”的微博,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中国餐饮市场最敏感的神经。这个常年处于舆论漩涡的争议人物,突然获得压倒性支持,并非公众态度的急转弯,而是“天下苦预制菜不透明久矣”的集体情绪爆发。当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已超80%,我们不得不直面这个现实:预制菜早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现代餐饮的必答题,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藏在保温箱背后的信息不对称。​

效率与温度的博弈

预制菜的崛起,本质上是工业化浪潮对传统餐饮的重塑。从2019年2445亿元到2023年5165亿元的市场规模跨越,年均增速超20%的数字背后,是城市快节奏生活的刚性需求。冷链技术的突破让梅菜扣肉可以穿越千里保持风味,中央厨房的标准化生产让每一份宫保鸡丁都精准到克,这些进步让预制菜成为平衡饮食质量与时间成本的优选方案。在户外露营场景中,预制菜的接受度高达52.8%,恰说明其在特定场景下的不可替代性。​

但餐饮的本质从来不止于果腹。当消费者发现标价88元的 “现炒时蔬”其实是微波炉加热的预制菜,当年夜饭的团圆饭桌上摆着批量生产的预制礼盒,那种情感落差足以点燃愤怒。这正是预制菜争议的核心悖论:工业化效率与餐饮情感价值的冲突。日本预制菜90%的接受度并非偶然,其《食品卫生法》覆盖全产业链的透明监管体系,让消费者无需纠结“是否为预制”,因为从食材产地到加工日期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可查。对比之下,中国消费者的愤怒往往源于“被欺骗”的感觉,而非预制菜本身。​

认知撕裂的三重根源

预制菜市场的混乱,首先源于定义的模糊地带。直到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才首次明确预制菜定义,将其与净菜、中央厨房餐食划清界限。这种滞后导致消费者认知与行业实践严重脱节——在大众眼中,所有“非现做” 的都是预制菜;而在企业看来,中央厨房配送的餐食并不算预制菜。定义的混乱为“模糊营销”提供了操作空间,也让消费者陷入“每次点餐都像开盲盒”的困境。​

标注体系的缺失加剧了信任危机。尽管广东已出台《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要求明确标示“预制菜”及原料含量,但全国范围内的强制标注仍付阙如。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推动的明示工作遭遇“商家参与意愿低”的阻力,折射出行业对透明化的恐惧。这种恐惧背后,是担心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现实考量,但恰恰忽略了日本市场的启示:那里没有强制标注法规,却凭借全链条透明赢得 90% 接受度,因为信任的建立从来不是单向强制,而是双向奔赴。​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情感期待的错位。消费者对餐饮的需求从来包含三重价值:饱腹的实用价值、味蕾的体验价值、情感的寄托价值。预制菜在实用价值上表现出色,但在体验与情感价值上先天不足。当餐厅将预制菜包装成“匠心手作”,就违背了这种情感契约。库润数据显示,2025年消费者对预制菜的价格、营养满意度均有下降,反映出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需求升级,这种升级要求预制菜不仅要安全便捷,更要坦诚相待。​

透明化的破局之道

《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过审,为行业规范带来曙光。草案中 “不添加防腐剂”的强制性指标和信息披露要求,将推动预制菜从“野蛮生长”走向 “合规时代”。但标准只是底线,真正的破局需要建立“标注—分级—溯源”的三维透明体系:标注是告知义务,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分级是品质承诺,区分即食、即热、即烹、即配不同类型;溯源是信任基石,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可见。​

部分企业已开始探索透明化路径:某品牌将菜肴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三类标注,某连锁企业在小程序明确标注“央厨制作”,这些尝试获得消费者好评,证明透明不是商业自杀,而是竞争力升级。当然,透明化会带来成本上升——业内估计“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将推高成本15%-30%,这会加速行业洗牌,但也会倒逼企业从价格竞争转向品质竞争,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日本的经验尤其值得借鉴。其便利店的冷冻食品会注明“需加热后食用”,餐厅使用预制食材会通过菜单备注告知,这种行业自律形成的信任生态,比强制规定更有生命力。当中国餐饮企业敢于在菜单上清晰标注“本菜品使用预制原料,加热即食”,当消费者能自主选择“现做的等待”还是“预制的便捷”,争议自然会消弭于无形。​

饮食伦理的现代启示

预制菜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信任的现代性讨论。在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既需要预制菜带来的便捷,也渴望餐饮应有的温度。但温度未必来自灶台的火焰,更来自明码标价的诚实;烟火气也未必需要亲手烹饪,更需要童叟无欺的坦然。当《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当地方政府推动明示制度,当企业主动标注预制信息,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行业的规范,更是现代商业文明的进阶。

罗永浩与贾国龙的争论终将落幕,但预制菜的故事才刚刚展开。这个年产值数千亿的产业,承载的不仅是食物供应的功能,更是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许未来的餐桌,既有妈妈亲手包的饺子,也有明码标价的预制菜,前者带着亲情的温度,后者贴着诚实的标签。正如饮食哲学的终极命题从来不是“现制还是预制”,而是“我们能否信任摆在面前的每一份食物”。在这个意义上,透明才是预制菜最好的调味剂,也是餐饮业最珍贵的食材。​

责编:何婷

一审:何婷

二审:丁伟

三审:瞿德潘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