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梁湘茂:“竹海幻境”的楚辞美学与现代回响

  湖南文联   2025-09-18 10:45:18

文|梁湘茂

黑夜如墨,山谷沉寂。行走在桃江竹海的幽径上,你所看到的是四面黑黢黢的竹林山影,唯有竹梢在风中轻响,勾勒出隐约的轮廓。

突然,一面竹山亮起微光,刹那间,仿佛有云锦般的桃花片片飘落,从你的眼帘下、耳际间飘过;紧接着,《天问》《离骚》那些竖刻在木牍上的震铄古今、流传千年的字句在你眼前闪现,缓入又淡出;更令人惊异的是,幻境中,下面竟出现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身影,他笑,他哭,他叹息,他在水里奔跑,他情意绵绵地说话——他不再是教科书里高不可攀的爱国诗人,而是一个会恋爱、会忧愁的鲜活灵魂……

这便是“竹海幻境”的初印象——一个将楚辞美学、数字科技与自然山水糅合的奇幻剧场。2024年9月,这座由桃江县竹海幻境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中国最大山间数媒体矩阵剧场,以“基尼斯之最”的称号,将湖湘文化的浪漫与深邃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识大局:湖湘故事与价值叩问

当我第一次站在竹海的那一刻,哇,太美了!我总觉得这个地方的美与《千里江山图》不同,它有《千里江山图》的连绵与苍翠,却有着不同的由绿色延展出来的情感。这种爱和情感是如何编织的呢?因此,我在创作时如同求索一样,慢慢展开了探索。

屈原为何在这里驻留了7年,为何会有一个如同竹竿清脆和刚正不阿性格的女嬃在这里?为什么桃花江是全国闻名的美人窝?这些答案都在我的求索中逐一找到。

“竹海幻境”的核心,是对楚辞精神的现代诠释。屈原是湖湘文化的鼻祖,屈原的《天问》不仅是问天,更是对初心的坚守;《离骚》的“离骚”,“离”是遭到、遭遇,“骚”是忧愁,直指当代人如何在浮世中守护本真。此外,剧场的叙事以“竹寓君子,香草喻佳人”为脉络,香草美人的意象被赋予新解——不仅是爱情,更象征高洁的品格。

在“六号香草堂”小剧场中,就演绎了一个古代媒婆相亲的故事。牙尖嘴利的媒婆带着腊肉、甲鱼、面条、鸡等彩礼,想说服已经及笄(15岁)5年的女媭(20岁)嫁给王公子,她严词拒绝,女媭的父母、弟弟也坚决支持她,但是欠王公子家的租金又怎么办呢?一种快乐与忧伤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令人顿时眼含眼泪。这个古代关于彩礼的故事被重新演绎,强调“品行为先”的婚恋观,传递着正确的价值观念,令人感佩!

有激情:唯美之境和流畅叙事

总导演李彦坦言:“科技只是笔,故事才是魂。”技术的运用在这里不着痕迹,却处处惊艳。

抵达“竹海幻境”现场,便听见流水潺潺、竹叶沙沙,一座木桥静卧水间。到了晚上再次进入这里,四暗之下,朦胧如梦,不仅有轻烟缭绕、黄灯点缀,还有无处不在的音乐烘托气氛,恍然置身另一个境界。

“渔夫”出场,提灯少女静侯,《竹海幻境》的情绪价值开始,跟随“渔夫”去探寻屈原在桃江7年,经历了什么呢?人们开始进入曲水流觞宴剧场,白衣佩剑的、英气逼人的“屈原”现身了,他的《离骚》《天问》《九歌》涌来,荡气回肠,流畅如丝,令人一下子回到了春秋战国时代。

曲水流觞宴剧场出来,就是两个平行小剧场:香草堂、擂茶铺,这两个平行小剧场同步展开,因无法同时体验,观众需反复造访,每一次都有新发现。这种设计巧妙呼应了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

竹宴剧场是重中之重,这里展演的时间比较长,半边山体化为巨幕,下面水池里两边移动的竹林当作了幕布,随着屈原一身白衣,腰佩长剑现身时,观众仿佛置身战国,听他诘问苍穹。

他又哭又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似乎要把一世的愤懑与悲欢在一池水之间全部展示出来。

及至战报传来,郢都失守,屈原要返回朝廷,必须与女媭分别,人们又伤感起来。乐兮乐兮新相知,悲兮悲兮生离别。古代没有手机和微信,想再见面何其艰难!或许,一去就是永别。

见效果:打造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典范 全面赋能当地社会发展

“竹海幻境”以屈原在桃江生活期间的经历为创作蓝本,讲述了屈原在桃江期间的日常生活、文学作品、文化影响,以及他在此完成从维系王权的士大夫思想到为苍生立命的民本思想的蜕变过程。

该剧以湖湘文化的浪漫为底色,以数字程控等科技赋能的“宴+演+剧”的新模式演艺,剧场以182台投影机与全息影像技术,将竹海、流水、星空编织成360度沉浸式舞台,并实现了一键控制。自公演以来,“竹海幻境”获得大量赞誉,也收获业内多个大奖。凭借独特的文化立意与沉浸体验,“竹海幻境”接连获得中国空间设计大奖、湖南文旅“新花YOUNG”、湖南文旅消费“新生代·新场景”等多项殊荣。

从剧场到盛宴,从诗词到美食,从古意到共创,从文旅盛宴到乡村振兴典范,“竹海幻境”正在以一种细腻、克制、却无比坚定的方式,唤醒中国人心中的“东方浪漫”,将这份浪漫,传递到寻常巷陌、烟火人间。

责编:周听听

一审:周听听

二审:蒋茜

三审:周韬

来源:湖南文联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