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湘西探振兴:从菖蒲塘的“产业富民经”到四马桥的民生答卷

唐程鹏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8 07:56:26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唐程鹏

车行至菖蒲塘村,一幅“产业旺、百姓乐”的振兴图景扑面而来:在猕猴桃种植基地里,枝头上饱满的果实,长势喜人;村口的服务中心前。游客们捧着刚采摘的果实,询问“能不能快递到家”;不远处的电商服务站里,工作人员正麻利地打包猕猴桃,快递单上的地址遍布全国——处处是看得见的生机,藏不住的增收希望。

作为乡村振兴的典型范本,菖蒲塘的成功绝非偶然:它以党建为引领,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106名党员结对帮扶612户村民发展产业,把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以产业为核心,形成“猕猴桃+柚子”规模化种植体系,配套发展采摘游、农产品电商,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209万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861元;以共享为目标,通过“技术输出+品牌共建”,带动周边10余个村5000余农户共同发展特色农业,真正把“一村富”变成了“一片兴” 。这份“党建领航、产业扎根、民生为本”的发展经验,也为四马桥镇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没有照搬规模化种植路径,而是立足镇域农户多、庭院资源广的实际,走出了一条“小而实、小而富”的民生振兴路。

庭院方寸间,四马桥的“微产业”富民路

菖蒲塘的规模化果业让“大产业”撑起了富民伞,而在四马桥镇,聚焦农户“家门口的资源”,把庭院变成“增收园”,用“微改造”激活“微产业”。

走进燕山村,家家户户的庭院都藏着“增收密码”,村民用老房拆除的青砖砌出错落的花池,废弃的自行车架改造成悬挂式花盆,里面种着多肉与绿植,墙角的旧木箱里,辣椒、茄子、小番茄长势旺盛,既能满足自家餐桌需求,多余的果蔬还能通过赶集进行出售。鸡公神村的蒋阿姨更是把庭院“盘活”出了大效益,在庭院里规整出养殖区域,养了100余只土鸡,还搭配种植几棵果树,“以前院子堆杂物,现在改造后,光卖土鸡和土鸡蛋,一年就能多挣近万元!

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97户庭院改造,60%的庭院嵌入种养功能,镇里还专门组建“庭院经济指导队”,邀请农业技术员上门教村民选种、施肥,协调商超、电商平台建立代销渠道。如今,“庭院美、收入增”成了四马桥农户的新写照,这正是对菖蒲塘“产业扎根民生”经验的本土化实践。

田路相连处,四马桥的“硬基建”托底账

菖蒲塘的产业腾飞,离不开便捷的路网、完善的灌溉设施“托底”。四马桥镇深知“基建不通,产业难兴”,近年来始终把“修路、改田”作为民生头等事,为乡村发展筑牢“硬支撑”。

“以前运柑橘要绕10公里山路,遇上雨天,泥巴路能陷住三轮车!”良木洞村果农余炳顺的话,道出了村里发展水果产业的老难题。自良木洞村施行乡村振兴以来,四马桥镇聚焦该村产业发展痛点,优先推进村内交通基础设施升级,完成了多条产业路硬化工程。如今,村里的柑橘运输路平整好走,运输成本降低30%,物流时效提升近一半——以前要隔天才能运到县城的新鲜柑橘,现在1小时就能送达商超,彻底打通了水果外销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适配特色产业的交通需求,更锚定“粮食安全”这一根本,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持续发力:近年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修整灌溉渠道、铺设机耕道路,逐步形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规整格局,水稻亩产显著提升;当前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也在加速推进,新修的灌溉渠水流潺潺,不仅解了种粮户的“灌溉愁”,更让大家的种粮信心足了起来。这正是借鉴菖蒲塘“基建适配产业”经验,既护好特色产业的“增收果”,也守牢粮食生产“基本盘”的生动实践。

院落议事中,四马桥的“暖治理”聚民心

菖蒲塘的和谐村风源于高效的基层治理,而四马桥镇则以“院落议事会”为纽带,让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角”,让振兴之路更有温度。

“大家觉得村头的文化广场该加些健身器材吗?”在华山村的“院落议事会”上,十几户村民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村里以10-15户为一个院落单元,推选党员、乡贤担任召集人,大到村集体产业规划,小到邻里矛盾调解、路灯安装,都让村民“说了算”。去年至今,全镇通过“院落议事会”解决道路修缮、垃圾清运等民生问题32件,收集产业发展建议18条。燕山村还通过议事会决定,把闲置校舍改造成“乡村书屋”,如今书屋里摆满农业技术、儿童读物,成了村民学习、孩子阅读的好去处。

菖蒲塘的“大产业”是范本,四马桥的“微民生”是答卷。虽走了不同的路径,却坚守着同样的“为民”初心——从菖蒲塘的党员联户,到四马桥的庭院增收;从菖蒲塘的基建托底,到四马桥的路网贯通;从菖蒲塘的村民参与,到四马桥的院落议事,本质都是把“振兴成果”实实在在送到村民手中。

未来,四马桥镇将继续以菖蒲塘经验为镜,立足实际、深耕民生,让乡村振兴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暖心。

责编:郭利

一审:郭利

二审:严万达

三审:李寒露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