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8 06:55:29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梁可庭 通讯员 邓生祥 唐聪
又是一年金秋。青山深处,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瓜果飘香,景色宜人;“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内,满是前来研学的孩子;《喜看沙洲新变化》书画摄影展前人头攒动……沙洲大地,到处一派崭新气象。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来到沙洲村。5年来,沙洲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红色传承、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做好保护、提质、升温文章,在乡村振兴、为民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发力,绘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红色故事更加生动
“我的曾祖母常跟后人讲,一定要跟共产党走……”9月15日,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中,讲解员朱淑华娓娓道来。作为徐解秀的曾孙女,“半条被子”这个从小听到大的故事,被她讲得格外动情。
今年,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朱淑华最忙时一天接待了12拨游客,有时连吃饭、喝水的时间都没有。
“这5年变化太大了!”朱淑华眉飞色舞地介绍,陈列馆去年完成提质改造,新增声光电场景复原和沉浸式体验,红色故事更加生动。
7月1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党员在重温入党誓词。朱祺 欧智敏 摄影报道(湖南图片库)
走出陈列馆,她匆匆带领游客赶往下一参观点,额角沁出细汗:“以前讲解不用走这么远,现在景区扩容、场馆增多,路线也长了。”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了解当地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开展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情况。
5年来,汝城建设拓展数十处红色景点景区,修复众多革命遗址,红军长征“五部一行”复原陈列、市委党校沙洲分校、“出路在哪里”红色文化体验馆等相继落成,沙洲实现从“一点红”到“全域红”跨越式发展。
正因如此,朱淑华需要背诵的讲解词从十几页跃变为100多页,工作量剧增,她说:“能宣讲更多的红色故事,我很开心。”
更让朱淑华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奔赴沙洲,主动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该乡纪委副书记、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王瀚伟就是其中一位。
两年前,王瀚伟作为选调生来到沙洲村。他利用闲暇时间,自学沙洲红色历史。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县2025年一体化推进思政课建设(景点微思政课)大赛上,王瀚伟创作的《一份宣言书的时代回响》打动全场,斩获一等奖,他也因此成为“出路在哪里”红色文化体验馆兼职讲解员。
9月14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市民和游客在“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参观。
9月16日,对于沙洲村而言是特殊的一天。
朱淑华和王瀚伟不约而同早起,精神抖擞赶往沙洲大讲堂。上午9时许,沙洲大讲堂内座无虚席,400多名观众静静等候。
随着音乐响起,原创青春红色音乐剧《等你在沙洲》拉开帷幕。该剧以“半条被子”故事为原型,以虚拟人物“小棉花”创意视角,再现3位女红军与徐解秀结下的鱼水深情。
当看到剧中角色为了一床棉被一送一推一剪时,台下观众红了眼眶。当AI复原的徐解秀老人用沙洲方言颤声说出“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全场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听过无数次‘半条被子’故事,这次让人耳目一新,泪流满面。”郴州广电记者朱祺感叹道。
“要讲好沙洲故事,必须不断创新,活化用好红色资源。”沙洲村党支部书记朱向群介绍,沙洲村每个景点都打造了一堂思政课,并根据每个景点特色因地制宜打造红色文旅项目。截至目前,已为游客开展“微宣讲”50多万人次。
而今,红色地标醒目,红色基因澎湃,这份温暖感动仍在不断赓续绵延。
家门口挣钱,日子比蜜甜
“又是一个丰收年!”9月16日,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种植大户张有发看着长势喜人的小黄姜,笑容灿烂。
5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与张有发面对面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参与市场竞争和应对灾害能力。
这些年,汝城县牢记殷殷嘱托,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与省农科院、湖南农大、省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9月14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红色培训基地和沙洲现代农旅示范基地。
“看这新姜种种出来的,多青翠壮实!”张有发指着郁郁葱葱的姜田介绍,传统自留种的姜种带菌易引发姜瘟,需轮作休耕,曾让姜农十分焦急。汝城县联系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专家开展科技攻关,采用组织脱毒技术繁育姜种,让小黄姜实现连作,产量翻番的同时节约了土地。“去年收成20多万斤,今年会更丰收!”
“销量怎么样?”记者问。
“完全不愁销。”张有发介绍,小黄姜还未到采收期,已被粤港澳及日韩客户抢先预订。
“不光是小黄姜,那一块种了柰李,这一块种了猕猴桃……”张有发自豪地站在田埂上比画着。2020年开始,基地探索林下经济模式。以猕猴桃园为例,张有发在林下种植了辣椒、茄子、黄瓜等各类蔬菜。“在沙洲村,一年四季都有丰收的喜悦!”
“可不是!”朱晓英笑着接话。她是潮汕媳妇,几年前跟着丈夫回到沙洲村,成为“新沙洲人”。
记者跟着朱晓英走进果园,微风拂面,柑橘清香。只见一个个青黄相间的蜜橘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在忙碌采摘。
“甜脆桃、黄桃、苹果李、柰李、鹰嘴桃……沙洲的小水果太多了!”水果接连上市,朱晓英从春夏之交就开始忙碌。她每天清早采摘、分装,通过村邮政站发往全国,“日子忙碌,心里甜!”
9月14日,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村民在汝城县长成蔬菜专业合作社打包蔬菜。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朱桂花 摄影报道
从果园出来没走多远,就到了沙洲村的农特产品特色巷。张有发的小黄姜制成姜糖、姜片在此热销,朱晓英也开了特产店。5年里,朱晓英多了5000多个微信好友,线上日销售额最多时达3000元,“村里水果常不够卖,还得去邻村收购哩!”
如今,沙洲村种植了柰李、水晶梨、小黄姜等特色果蔬780亩,统一规划建设摊点135个。物流公司进村设点,乡里建成邮政水果发运中心,启动直发长沙和大湾区特快专线。汝城邮政分公司总经理唐清平告诉记者,连日来沙洲村水果收寄量暴增,日均邮递水果逾万件。
5年时间,致富春风遍吹沙洲。80%以上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56万元增至129万元,人均收入由2020年1.5万元增至2.5万元。
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
“原来他们也喜欢看‘小树苗’。”9月16日中午,《喜看沙洲新变化》书画摄影展前,围满了沙洲芙蓉学校六年级的孩子们,他们惊喜发现照片里的哥哥姐姐正专注阅读《沙洲的“小树苗”》。
沙洲芙蓉学校建成于2021年,下辖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等4所村小。2020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对同学们说,你们今天是小树苗,将来要长成参天大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在你们身上实现。
两个月前,由郴州市作协主席王琼华创作的《沙洲的“小树苗”》正式出版,讲述了26名沙洲少年真实成长之路。
书中第一章就是朱锐的故事。5年前见到习近平总书记时,他读四年级,正在上思政课。如今,他当上了“小小讲解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宣讲红色故事。他的心里还种下一个梦想——穿上军装,守护祖国的山河。
为了让“小树苗”们茁壮成长,沙洲芙蓉学校开发健美操、陶笛、中医药等30多个社团课程,打造“互联网+芙蓉联校”,与长沙多校共建“云课堂”,推动名师优课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基层延伸。一棵棵“小树苗”的根,扎进红色的泥土;一个个新时代少年的梦,悄然生长。
9月16日,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汝城县委县政府联合出品的原创青春红色音乐剧《等你在沙洲》在沙洲大讲堂首演。 陈哲君 摄(湖南图片库)
5年来,沙洲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幸福成色。村党支部牵头建成“一门式”便民服务中心,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办成事。村里就能办老年免费公交卡,81岁的村民朱四书去县城走亲访友更“勤快”了;完善村里老年补助,年近七旬的村民朱华中每月可领200多元补贴,心里暖融融的。
村卫生室也有了不少新变化:增添了自动除颤仪、中频治疗仪等各种设备,药品增加到100多种;村里还积极协调联络各级医疗机构,常态化开展义诊下乡、定期坐诊活动,让村民们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过去姐妹们靠种菜为生,又忙又累,哪里想到能天天跳舞。”村舞蹈队领舞张美英告诉记者,村里自办“村晚”,村民们创排出《沙洲的春天》《唱唱我们村里的新生活》《欢乐瑶乡》等节目,“我们想通过欢快歌舞,展示沙洲村的幸福生活。”
5年,1800多个日夜。沙洲村这个深藏湘南群山中的红色村落,完成了从默默无闻到声动全国的华丽转身。变的是村容村貌,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变的是生活水平,不变的是鱼水情深。
“红军给了我们半条被子,共产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日子。”朴实话语,道出沙洲村村民最真挚的心声。
责编:曾璇
一审:欧阳伶亚
二审:彭彭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