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涵 湖南日报 2025-09-17 23:30:41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斯涵 通讯员 刘思懿 曹金霞 视频 石门融媒
9月16日的常德市石门县,秋阳正好。
石门县第五完全小学校门口,红底白字的“热烈欢迎石门五小足球队远赴西班牙参赛凯旋”拱门格外醒目,十几个皮肤黝黑的孩子背着黑色球包,整齐地跟在足球教练谢波身后,脚步轻快地踏进校园——这支平均年龄仅9岁的“山里娃球队”,刚刚在西班牙BRAVA CUP国际青少年足球锦标赛上闯入十六强,完成了属于他们的“国际首秀”。
谁能想到,这群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孩子,能在世界赛场上击败多支强队?这所普通县小的足球奇迹,藏在孩子们回家的行囊里,藏在教练的战术板上,更藏在石门山区每一块被汗水浸润的足球场上。
赛场突围:从“家门口冠军”到“国际十六强”
“对手很强,但我们没怕!”提起西班牙之行,石门五小三年级足球队队长向师凯眼神发亮。这次比赛中,球队从小组赛起就保持强势,四战全胜晋级淘汰赛,直到淘汰赛第二场才止步,最终闯入十六强。对首次出国的队员康闫宸来说,这段经历既激动又难忘:“回来要更努力训练,下次争取进更多球、拿更好名次!”
这是石门县校园足球特色教育首次走出国门、亮相国际赛场。赛场上,面对来自西班牙、法国、德国的青少年强队,孩子们没有怯场——扎实的盘带、默契的配合、灵活的战术调整,不仅展现了足球功底,更透出一股不服输的拼劲。“欧洲高水平队伍多且普遍,但我们的孩子一点不差!”教练谢波的话语里满是骄傲,“希望未来能多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中国山里娃的足球力量。”
事实上,这次国际赛场的突破,并非偶然。2025年,这支以五小三年级队员为核心的队伍,早已开启“冠军收割”模式:1月,在合肥少年吴钩精英冠军赛U8组八人制比赛中,队员攻防兼备、配合默契,稳稳夺冠;5月,转战重庆“思佰特骁将杯”全国青少年足球精英邀请赛U8组,顶住压力再度站上最高领奖台;8月,面对浙江舟山海岛冠军赛U8组的28支全国强队,依旧保持强势,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
奖杯背后,是孩子们清晨天不亮就开始的训练,是节假日里奔跑在球场的身影,更是无数次跌倒后又立刻爬起来的坚持。
战术密码:“小灵快”对抗“高大壮”
“山区孩子普遍个子偏小、身体瘦弱,硬碰硬的力量型打法根本行不通。”谢波的战术板上,密密麻麻画着跑动路线,这是他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小灵快”踢法——不靠身体对抗,靠脚下频率、反应速度和战术巧劲取胜。
这套战术的诞生,源于一场“现实困境”。2016年球队刚组建时,谢波发现山区孩子比城里孩子矮半头,传统打法完全不适用。他带着教练组反复观看青少年比赛录像,还从生活里找灵感:“把山路爬坡的灵活性用到变向突破,把溪边抓鱼的敏锐用到抢断。”他的笔记本里,记满了这样的“本土化心得”。
为了让“小灵快”落地,训练里藏着不少“硬规矩”:每天放学后的2.5小时训练中,40分钟球感练习雷打不动——孩子们跟着节拍踩球、拉球,连课间十分钟都要在走廊里练颠球;每周训练6天,既有“一万小时定律”的积累,也有科学方法的加持。在最近的体能测试中,队员们的平均反应速度明显提升,这正是“小灵快”战术的“生理基础”。
“技术+战术+拼劲,才是我们的赢球关键。”谢波说。
体系支撑:从“一支队”到“一张名片”
奇迹的绽放,始终扎根于适宜其生长的“土壤”。对于石门五小的足球少年而言,这片“土壤”,正是校园足球长期深耕的育人环境。
自2015年石门县启动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以来,石门五小作为首批实验校,就把足球当成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以“体教融合”为核心,通过课程普及让更多孩子接触足球,通过梯队建设保障人才延续,通过赛事实践锤炼队伍。
如今,石门五小已经搭建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完整足球梯队,“每个年级的队伍水平都不错”;新补充的几名教练都有专业经历,为训练注入更多科学方法。从校园内的班级联赛,到市级、省级的选拔赛,再到全国冠军赛、国际赛事,足球早已融入校园的日常,更成了石门这座小山城的“亮丽名片”。
校园里,足球元素随处可见:教学楼的走廊上挂着孩子们参加赛事的合影,操场边的宣传栏贴着足球训练小贴士,就连课间操的音乐里,都融入了欢快的足球节奏。不少孩子因为足球爱上运动,原本内向的学生在球队里变得开朗,调皮好动的孩子也在训练中学会了遵守规则……
暮色渐浓,石门五小的足球场亮起训练灯。刚从西班牙回来的孩子们,又换上球鞋在草坪上颠球、奔跑——身影虽小,却透着一股向上的力量。如今,“拼搏、协作、坚持”的足球精神,早已融入孩子们的血脉。从校园足球场走出的每一位少年,都带着这份对足球的热爱与勇气,在成长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责编:杨斯涵
一审:余蓉
二审:黄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