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春 梁萌 2025-09-17 19:49:03
湘楚大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通道侗锦的经纬交织、中方斗笠的竹篾神韵、腊染的蓝白晕染、剪纸的妙手生花、编织的经纬乾坤、湘西棕编的自然意趣、苗画的斑斓图腾……这些在地文化的“手作非遗”,是湖湘文化谱系中璀璨的明珠。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手工社团与五溪传统文化研究社,以学生社团为载体,深耕湖湘在地“手作非遗”,为其传承与活化开辟了青春路径。
搭建社团实践平台,夯实“手作非遗”传承根基
怀化师专深知学生社团在非遗传承中的活力价值,以手工社团和五溪民族文化研究社为核心,搭建“手作非遗”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力军。
手工社团从2017年成立社团以来,开展了通道侗锦编织组、中方斗笠制作组、腊染创作组、剪纸艺术组、编织工艺组、湘西棕编组、苗画创作组等专项小组学习。每个小组系统梳理对应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技艺要点,如通道侗锦的“通经断纬”织造技法、中方斗笠的竹篾选型与编结技巧、腊染的“蜡封—浸染—脱蜡”流程、剪纸的“阴刻阳刻”刀法、编织的经纬搭配规律、湘西棕编的材料处理与造型手法、苗画的色彩象征与图案寓意等,将这些技艺知识转化为社团活动的教学内容,让成员从技艺源头开始学习。
五溪传统文化研究社成立后集中发挥学术研究优势,深入调研湖湘在地“手作非遗”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为手工社团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社成员实地走访通道侗族村寨,挖掘侗锦图案中“太阳花”“龙凤纹”的文化寓意;探访中方斗笠制作世家,梳理斗笠从实用工具到文化符号的演变脉络。通过“实践+研究”的社团联动模式,让学生既懂技艺操作,又明文化深意,夯实“手作非遗”传承的根基。
创新社团活动形式,拓展“手作非遗”传播维度
为了让“手作非遗”走出社团、走进大众视野,怀化师专的手工社团与五溪传统文化研究社创新活动形式,通过“体验+展示+传播”的多维路径,拓展非遗传播维度。
社团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节,利用舞台展示和宣传推广社团成果。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拍摄技艺讲解、创作过程、成果展示的短视频,如社员张粤拍摄《张家界非遗棕编》,以年轻化的传播方式,让湖湘“手作非遗”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
深化校地社协同,保障“手作非遗”持续发展
为推动“手作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怀化师专的手工社团与五溪民族文化研究社积极深化校地社协同,整合多方资源,为非遗传承注入长效动力。
与社区手作工坊、文创企业合作,开展“手作非遗”文创开发项目。如,将通道侗锦纹样应用于帆布袋、丝巾设计;把苗画元素融入文具、首饰创作;用湘西棕编技艺制作家居装饰摆件。这些文创产品通过社区工坊和企业渠道推向市场,既为社团活动提供了经费支持,又让“手作非遗”实现了经济价值转化,形成“传承—创新—收益—再传承”的良性循环。
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学生社团为纽带,通过搭建实践平台、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校地社协同,为湖湘在地“手作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一条青春化、可持续的路径。未来,通道侗锦、中方斗笠等湖湘“手作非遗”必将在新时代的传承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何慧春 梁萌)
责编:黄欣然
一审:黄欣然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