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燕 2025-09-17 17:09:13
文/何金燕
深度调查报道,是党报履行监督职责、服务发展大局、彰显权威公信力的核心利器。2024年12月22日,《照护失能老人,如何不“失能”》于新湖南客户端首发,单平台阅读量突破200万+,被数十家主流媒体及行业账号广泛转载,全网阅读量超千万,在公众及养老行业引发深度共鸣。该作品荣获2024年度湖南新闻奖通讯一等奖,其有效提升了社会对失能老人困境及照护者压力的认知与理解,倡导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为全社会应对老龄化挑战提供了重要镜鉴。本文以该作品为例,从新闻采编实践角度探析党报如何通过调查性报道聚焦重大民生痛点,彰显鲜明的时代价值与公共价值。
一、选题以小见大:湖南“一滴水”,折射全社会之困
作品《照护失能老人,如何不“失能”》紧扣国家治理与民生福祉的核心标尺,精准切入中国老龄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从国家战略、时代意义、家庭现状三个维度凸显其选题价值,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
(一)立足国家战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改善对孤寡、残障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报道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响应顶层设计,破解刚需困境。目前,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据湖南省民政厅数据,截至2022年末,湖南60岁以上人口占比20.84%,是全国12个中度老龄化省份之一,而失能老人超300万,成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硬骨头”。近年来,国家密集部署应对策略,长期护理保险被列为社保“第六险”,“发展银发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二)折射结构性矛盾
新闻采编的背景搜集中考虑到养老问题的四重因素:人才断层突出、性别化劳动差异、失能家庭的支付体系缺位和代际伦理等。具体而言,我国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持证养老护理员仅50万;湖南养老机构护理员按1:4标准配比,缺口高达48%。同时,很多照护人员由女性承担,专业男护工屈指可数。多数失能家庭面临“照护贫困”风险。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机构费用,如长沙市望城区一家养老机构失能老人蔡翠花,因无力月付4000元被迫退院;而长护险仅覆盖49城,湖南仅湘潭试点。一些家庭少子化、无子化、空巢家庭功能萎缩。
(三)以家为情感锚点
报道通过多组家庭样本,具象呈现照护困境,如经济塌陷、身体耗竭、尊严焦虑等。独生女刘玲兼顾失能母亲、高考儿子与工作,濒临崩溃;衡南农村配偶钟小梅照护者因缺乏支持,其生活钉在失能丈夫病床前12年;医学专家张勤夫妇入住养老社区,凸显失能对精神价值的剥夺,呼唤从“刚需保障”到“尊严守护”。报道的终极价值,在于将失能照护从民生补短板议题,提升为 “中国式现代化”宏大背景下人的尊严命题。
二、调查方法:以湖南个例加宏观数据呈现
该报道以湖南作为观察中国失能老人照护难题的缩影,通过真实感人的个体故事与触目惊心的宏观数据,将社会问题具象化、尖锐化呈现,从个案探寻系统性解决路径,彰显党报推动治理、服务大局的担当。
(一)践行“四力”,广度深度兼备
采访过程中,记者历时两个月,深入家庭、养老机构、社区、乡镇敬老院四类核心场景,采访对象涵盖失能老人家属、一线护工、养老机构管理者、相关学者、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等相关方,平衡呈现各方观点和困境,深度解剖湖南省内失能老人面临的困境,精准锁定护理人才短缺、长护险覆盖不足、职称评定体系缺失等核心政策堵点。
(二)科学求证,创建证据闭环
记者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实地勘察、专家咨询等手段,交叉验证信息,“三线并进”,构建立体认知。披露个体困境,记录七旬老人匡玉日复一日照料百岁母亲、独生女刘玲作为“三明治一代”的无奈,通过真实案例反映失能失智群体面临家庭重压、人才短缺、资金匮乏、制度空白等社会问题的根源,形成情感共鸣。作品剖析行业现状,直击护工短缺、养老机构运营压力,揭示护工年龄断层、职称评定滞后等系统性矛盾。此篇作品审视政策环境,指出湖南长护险试点局限、农村敬老院服务能力不足等制度性空白,探讨系统方案,形成“问题-堵点-出路”闭环。
(三)剖析样本,探寻破题实践
报道揭示了农村资源匮乏、支付机制碎片化、长护险与救助政策割裂等问题,这也是全国改革深水区的缩影。记者采访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养教融合”模式,“订单式”培养、实习就业一体化,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关注湖南省政府《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中“打通养老护理员晋升通道”的新政,追问“指挥棒”如何真正留住“青春养老人”。观点鲜明提出以长护险“湘潭经验”为起点,推动其提质扩面、由点及面,构建多层次保障体系,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援引湘潭大学朱健教授团队研究成果,采访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文曲,以第三方视野提出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职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部门联动,完善监管机制,细化家庭、政府、社会三方职责,理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补贴制度三者关系,激发“1+1+1>3”效能等诸多建设性、前瞻性对策。
三、写作技巧:真实理性平衡叙事,多方建设性破题
该报道严格遵循问题导向、深度挖掘、建设性立场三大核心原则,整合多方素材,探讨改革方向与系统解决方案。
(一)直击家庭之痛
报道的痛感,源于对真实民生的深度聚焦。报道以七旬老人匡玉连续两年照料百岁失能母亲开场,记录失能家庭在多重压力下“隐形崩溃”的真实图景。“母亲还活着,家就在……但‘小老人’照护‘老老人’,真的力不从心。”其言既道出无奈,也点明“照护者同样需要被照护”的深层痛楚。“谁家有失能老人,谁家就遭殃。”这是失能老人李菊的真实心声。记者在采编过程中真实记录被访者的心声,反映失能老人家庭的压力。
(二)“数”说人才之困
数据比对,令人震撼。全国失能失智老人约4500万,持证养老护理员仅50万。聚焦湖南,全省养老机构护理员按1:4标准配比,缺口高达48%。文章分析其深层症结在于, 尽管湖南起步较早,但“青春养老人”外流严重。记者采访获取行业相关信息,“情怀终究难抵现实”,存在收入低、认同弱、强度大、职业发展路径模糊等问题,且湖南缺专门职称门类。“招人难、留人更难”是核心痛点,亦是破题起点。
(三)剖析资金之难
支付能力不足,制度覆盖不全。“自己照料搞不定,请人护理负担重,专业机构‘送不起’”,是许多失能家庭的真实写照。湖南多家养老机构反映,因无力付费,退院的失能老人增多;省内300多家敬老院因缺乏专业护理能力,仅接收自理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8年,覆盖全国49城,累计为失能群体减负超800亿元,而湘潭是湖南唯一试点城市,凸显制度亟需从“少数试点”向“普惠覆盖”。
(四)文本层层递进
报道通过细节赋能,增强感染力与说服力,如对破旧轮椅、木板床等细节白描,勾勒农村失能照护的简陋场景;精准引述李菊、匡玉等受访者原话,传递最真实心声;捕捉生动细节,如陈友桂用水果图案替代门牌号的智慧,展现人物特质与生存智慧。文本叙事由表及里,理性客观,结构层层递进,从个体到系统,逻辑严密,抽丝剥茧。用准确、凝练的语言描述复杂事实,揭露问题时保持克制,避免情绪化渲染。核心数据、关键引语、政策文件摘录等证据有机融入叙事,支撑论点,增强说服力。采访多方声音,体现报道平衡性。汇集专家智慧,梳理学者建议,呈现破局探索。即时采访衔接省内外改革案例,让基层痛点与高层政策设计形成对话,体现党报调查报道的桥梁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日报社)
摘自《华声·传播观察》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