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7 12:45:14
湖南法治报·新湖南客户端讯 (通讯员 胡敏刚)“法官,我们一定按照指导令的要求,好好教育孩子!”在汝城县人民法院,一对夫妇接过《家庭教育指导令》时郑重承诺。他们的孩子因参与聚众斗殴被起诉,而这张指导令,成为唤醒家庭监护责任的“司法良方”。
2025年以来,这样的场景在汝城法院出现了6次。6份《家庭教育指导令》,不仅是司法文书,更是法院延伸审判职能、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的创新实践。
司法干预:从个案审理到源头治理
“这些孩子本质不坏,只是一时冲动,背后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谈起近期审理的一起聚众斗殴案件,承办法官感慨道。该案中,四名未成年人为了所谓的“哥们义气”,一时冲动触犯了法律底线。
承办法官在审理中发现,这些未成年人的父母长期疏于关注孩子的思想动态和社交圈子,未能及时干预不良行为。最终,法院在依法对四名未成年人作出缓刑判决的同时,向他们的父母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列出详细的“家长责任清单”。
“司法不能止于审判。”承办法官说,“我们要通过司法干预,唤醒家庭教育责任,从源头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法治副校长:让普法教育触达每个校园
“同学们,知道遇到校园欺凌该怎么办吗?”在汝城县第七中学,汝城法院员额法官黄学敏以法治副校长的身份,正在为2400余名师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法治教育课。
这样的场景在汝城已成为常态。2024年以来,汝城法院选派优秀法官担任全县多所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开展法治讲座16场,覆盖师生超5000人。从防范校园欺凌到抵制毒品,从预防性侵害到网络安全,法官们用生动的案例、互动的方式,让法治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更值得一提的是,汝城法院还将普法延伸至特殊儿童群体。在手语老师的协助下,法官们走进县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卡通图片、趣味漫画等形式,为孩子们讲解安全知识,让法治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
小提示大关爱:司法温情守护家的完整
“虽然你们的婚姻关系结束了,但对孩子的关爱不能缺席。”2024年4月,在一起离婚案件调解结束后,汝城法院向当事人发放了《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卡》。这是最高人民法院相关意见发布后,该院发出的首份提示卡。
在家事审判中,汝城法院始终将未成年人权益放在首位,积极推广“法院+妇联+社区”多元调解模式,最大限度减少家庭纠纷对孩子的伤害。提示卡的推出,进一步从司法层面强化了离婚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和保护责任。
“这张提示卡提醒我们,即使分开了,也要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一位收到提示卡的当事人表示。
司法温度:护航青春成长之路
2025年以来,汝城法院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管理漏洞和风险隐患,向教育等部门发出司法建议3份,回复整改率达100%。此外,为未成年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10余次,对判处缓刑的未成年人开展跟踪回访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顺利回归社会。
数据显示,2025年至今,汝城法院对审结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8名符合缓刑条件的未成年人依法适用缓刑,并开展判后跟踪帮教3次。
在一起未成年人与幼女“谈恋爱”引发的案件中,法院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和双向保护原则,对被告人何某判处缓刑,体现了“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惩罚不是目的,帮助未成年人认识错误、回归正途才是关键。”该案承办法官表示。
如今,汝城法院已经形成了“审判延伸、法治教育、家庭指导、多元协同”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模式。通过司法力量,守护每一个少年的你,让法治的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从一纸指导令到一份提示卡,从一堂法治课到一次司法建议,汝城法院用司法的温度,为未成年人撑起了一片法治的晴空。在这里,司法保护不再是冰冷的法律条文,而是化作春风细雨,滋润着每一个少年的成长之路。
组稿:刘建军
责编:李祯媛
一审:艾京昆
二审:李翔
三审:戴志杰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