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丨邓琳:汝城沙洲——半条被子温暖中国

湖南省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员会     2025-09-17 09:38:26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为助推湖南文化软实力提升,充分挖掘、全面展现湖湘文化特质,湖南省政协从“存史 资政 团结 育人”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组织开展“风起湖湘潮—委员讲亲历”短视频活动。邀请委员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湖湘文旅潮点地的古今变迁,讲好湖南改革创新故事、政协履职故事,全面展现湖湘精神内核,答好“两个融合”命题,助力湖南“文旅+”大融合。



半条被子,温暖中国。大家好!我是汝城县政协委员邓琳,也是“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的第一批志愿讲解员。每次站在这里,说出那句“您好,欢迎来到陈列馆”,心里都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我心里的沙洲,聊聊这“半条被子”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温度。

1934年一个风雨飘摇的寒夜,三位疲惫的女红军,敲开了徐解秀家的门。那一晚的温暖,是挤在一张床上的体温,更是临别时那“咔嚓”一声——她们把仅有的一床棉被剪开,留下了一半!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地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句话就来自沙洲村这个温暖的故事。每次讲到这里,看到游客们眼里的动容,看到孩子们脸上懵懂又认真的神情,我就知道,这颗红色的种子啊,又悄悄种下了。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沙洲考察,照亮了这片沉淀着厚重红色记忆的土地,更让“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感召力。

“半条被子”的故事,早已不仅仅是陈列馆里珍藏的历史。它更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沙洲的幸福之门!你们看:

一批又一批研学的孩子,坐在这里,安静地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暖意。

民俗广场上,咱们沙洲的柰李、黄桃、水晶梨,成了游客争相带走的“甜蜜记忆”,烟火气里都是幸福的味道。

更让人感动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份红色精神感召着,回来了!在家乡的土地上扎根、创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沙洲处处涌动着青春的力量和勃勃的生机!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徐解秀老人的孙子,朱小红。他是听着“半条被子”故事长大的。这份红色基因啊,给了他闯劲!他抓住红色旅游的东风,开了土菜馆,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他把菜馆交给爱人,自己穿上保安服,天天守在景区。他说:“我要亲手护好祖宗传下来的精神财富!” 这份守护,就是传承!

还有朱利志,曾经生活很困难,在好政策的帮扶下,他积极参加培训,种水果、搞电商,日子是过得蒸蒸日上。曾经的领被人,变成了现在的赠被人,他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年轻人回乡创业。他常说一句话:“被温暖过的人,更懂传递温暖。” 这就是“半条被子”精神在新时代的回响。

作为政协委员,我也亲眼见证着,这份精神如何滋养着我们的下一代和干部队伍。 市里把“半条被子”的故事,融进了中小学的思政课堂,融进了干部的教育培训。像《温暖——从“半条被子”到幸福日子》《从一张布告到复兴大道》这些精品课,“我的沙洲行”研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半条被子》VR电影的制作等等,成了大家不可或缺的“精神钙片”。很多干部都说:“每一次重温,都是对自己初心的叩问,对肩上使命的唤醒。”如今,无论是田间地头的走访,还是项目攻坚的一线,“把群众当亲人”这句话,真真切切地化作了干部们的行动!

百年时光匆匆流过,沙洲早已换了新颜。但那“半条被子”的温度,从未冷却!它不仅仅是一件陈列品,它更像一粒永不熄灭的火种,深深种在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里。它告诉我们从哪里来,指引我们向何处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为了那份永恒的初心,去奋斗,去奉献。

朋友们,我相信,在这里,您一定能读懂,什么是共产党人那颗滚烫的初心,什么是支撑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向前的磅礴力量!这个温暖的故事,永远在沙洲,等着您来聆听,来感受。我们沙洲见!

责编:罗嘉凌

一审:黄帝子

二审:苏露锋

三审:范彬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