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湖南雄心勃勃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7 07:53:28

从低端向高端跃升 由千亿向万亿进发

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湖南雄心勃勃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炜信 李贞

湖南无石油资源,这是现实。

湖南石化产业全国有名,这是事实。

2024年,湖南现代石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26.6亿元。没有原油资源的湖南,把现代石化干成千亿级产业还不甘心,居然锚定万亿级产业?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近日走进石化园区及企业,试图探寻其从千亿迈向万亿的突破之道。

在湖南,现代石化看岳阳。记者来到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简称“湖南石化”),这家由巴陵石化和长岭炼化重组而成的企业,正在为湖南打造万亿级现代石化产业集群树立标杆。虽然注册时间不长,但来头不小——两家前身企业都是20世纪60年代布局的老牌石化企业,不仅是湖南的行业“老大哥”,在全国也享有盛名。

龙头昂起:全产业链的破局者

湖南石化展厅,从跑鞋中底到航空材料,从医用耗材到光伏组件,琳琅满目的展品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石化的认知。“这里的产品,90%以上是高端新材料。”湖南石化橡胶部科研人员杨帆的解说,揭示了这家龙头企业“从油到材”的战略转型。

“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石化产业积极落实重点产业倍增计划要求,2024年起,湖南石化实现一体化运营。此前,巴陵石化、长岭炼化两家毗邻而居的企业,一家侧重化工、一家侧重炼油,端着同样的碗,却吃着“分灶的饭”。整合首年,湖南石化就交出亮眼成绩单:加工原油料900万吨,营收750亿元,占全省石化产业营收2226.6亿元的三分之一;己内酰胺、热塑性弹性体产能全球第一;环氧树脂、环氧丙烷产能全国领先。

作为科研人员,杨帆见证了一体化运营后的现实意义:“过去炼油副产品是负担,现在成了宝贝。”以己内酰胺产业链为例,炼油副产品和苯通过管道直接输送给其他车间生产高端尼龙。这种“隔墙供应”模式,吸引了岳化新材料等多家下游企业就近建厂,形成“一个龙头带活一条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8月19日,湖南石化港口部陆城区码头五号趸,一艘满载5160吨柴油的油驳船在有序接卸中转。彭展 李翼骏 摄影报道(湖南图片库)

岳化新材料董事长张丽芬坦言,把公司从浙江迁移到云溪,最关键一点是实现上下游企业无缝对接。如今,企业通过管道输送原料,仅运输成本一项每吨就能节省四五百元。公司还计划把纺丝、工程塑料等项目下游企业也搬到云溪,背靠湖南石化形成产业集群式发展。

现代石化是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的基石,作为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湖南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在石化等重资产、长链条的产业中,龙头企业更如“头雁”,其振翅高飞,能带动整个产业群雁飞翔,形成生态链式突破。

项目筑基:千亿投资的“核引擎”

记者在湖南石化年产60万吨己内酰胺项目现场看到,智能化生产线正以每秒3米的速度“吐出”洁白的聚酰胺切片。“这不仅是搬迁,更是再造。”项目负责人介绍,新装置能耗降低40%,带动下游聚仁化工等企业实现己内酯国产化,不仅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也为解决“化工围城”“化工围江”等行业环保顽疾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上半年,己内酰胺项目迎来全线开车生产满一周年。项目新建17套主装置均完成达产要求,其中己内酰胺累计产量近60万吨,液氨、环己酮、环己烷、乙醇、双氧水、烟酸、硫酸铵、聚酰胺切片等(中间)产品累计产量超350万吨。

完善的产业链,本身就是招商引资的利器。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招商合作部部长于红星介绍:“得益于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龙头’项目投产,吸引了一批链上企业落户岳阳,如岳化新材、万木、凯茂、昌德等,都是我省现代石化产业快速崛起的‘新生代’。”

9月5日,岳阳绿色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湖南东映长联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进行设备巡检等作业。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更大的变革来自总投资357亿元的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这个湖南史上投资额最大的单体项目,彻底改变“两头在外”的产业窘境——大部分化工原材料需从外省采购,生产的化工产品大部分低价销往外省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产品后又高价卖给本地制造业企业,产业链高价值部分在省外。

“乙烯是工业的‘粮食’,有了它,湖南先进制造业就不用担心‘无米之炊’。”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丽华坦言,该项目投产后,我省工程机械等优势产业需要的化工新材料特别是聚烯烃等,可由过去省外采购转为大比例本地自给。

放眼全国产业布局,由于华中地区缺乏大型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湖南石化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后,将吸引周边地区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湖南。

产业链长且关联度高,是现代产业的显性特征。当坚实的产业基础和精妙的“隔墙供应”生态日益成熟时,链接全球市场不再是一句空话。

材料突围:高端赛道的“卡位战”

下游市场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特种工程塑料替代传统金属、建筑材料和木材,聚酯和化纤替代棉花,合成橡胶替代天然橡胶……“去油增化”,显然是市场的呼唤。拥抱高端市场,湖南现代石化正在新材料赛道上努力铸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湖南石化展厅,有一双运动鞋格外亮眼。杨帆似乎看穿了记者们心中的疑虑:“这是我们和安踏一起研发的适合跑步训练的运动鞋PG7,运动鞋中底就是使用我们生产的材料,其减震G值达7.8(行业顶尖水平),可降低跑步时膝盖冲击力18%,在-20℃低温环境下中底硬度仅增加15%,仍保持优异回弹性能。”

几年前,湖南石化瞄准高端运动鞋发展趋势,与安踏集团联手研发生产更轻、更软、更弹、更优性价比的中底材料。经过科研团队上千次的反复配比,他们自主研发的SE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热塑橡胶(弹性体新材料),在安踏高端运动鞋生产中实现规模应用。

9月5日,位于岳阳市云溪区的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童臻熙 摄

杨帆介绍,公司在国内运动鞋材橡胶领域,市场占有率达40%——相当于全国每10双高端跑鞋中,就有4双鞋底材料来自湖南石化。这是湖南石化“从油到材”产业跨越、 多元发展的生动缩影。

“龙头”瞄准新赛道,相关企业奋力争先。在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湖南东映长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洋亮出了他们的“代表作”:“我们自主研发的‘中间相沥青制备工艺流程’,能将成分复杂的油浆精准提纯为高品质中间相沥青。”不仅如此,他介绍,中间相沥青运输至公司总部后,在纺丝环节,可被拉制成细度仅10余微米(约为头发丝1/7)的纤维,最终产出的高性能沥青纤维,正是制造航天导热材料的核心原料,还广泛应用于5G通信、光伏、第三代半导体等高技术领域。

这样的故事正在园区不断上演:昌德科技将环氧丙烷转化为锂电池溶剂,附加值提升20倍;聚仁化工的己内酯产品应用于可吸收手术缝合线。这些企业的原材料,就是湖南石化炼油过程中的副产品。产业链边界的不断延展,不仅解决了工业副产品处理难题,更重要的是满足新材料生产的核心需求,构建起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良性模式。

创新驱动:打造科研项目的“练兵场”

走进建设中的湖南现代石化中试基地,只见这里管廊交错,银光闪闪。

这一中试基地整合湖南石化、岳阳兴长、长炼新材料等五家企业自建基地,变单打独斗为共建共享、变小院高墙为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平台配备43套中试装置和生产线,178台(套)大型分析检测仪器,配套建设办公楼、研发楼、信息中心、甲类厂房,以及建设管网、仓库等公用工程,构建从研发、到中试、到产业化的全产业链条创新体系,打造中部地区配套最优、服务最佳、吸引力最强的化工中试基地。

在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的同时,更加重视研发平台和中试平台招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作为招商干部,于红星深有感触:“自从有了中试基地,石化领域的招商就像有了‘强磁场’。”

“低端拥挤、高端短缺”,是石化行业普遍存在的困境。尽管我省现代石化产业在中部地区颇有竞争力,但放眼全国,无论是产能规模还是产品结构,抑或产业的带动效应都有待提高,除湖南石化一骑绝尘,整体缺乏一批头部企业。

在这场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产业竞速中,如何跳出低端领域的内卷,在保有现有优势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肖琳子认为,依靠科研和人才是产业竞速的核心,以中试基地、院士工作站为代表的科研平台就是科研项目的“练兵场”,形成科研、人才、项目、产业等诸多环节完整的生态闭环,将为产业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提升承载能力 加快延链强链

省现代石化产业工作专班副召集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欧阳晓风

现代石化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上下游带动性强、技术进步活跃等特点,是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湖南围绕“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总体思路,积极落实重点产业倍增计划要求,全力以赴推动现代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产业政策体系。省工信厅联合14部门印发实施《关于支持全省现代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从规范项目审批流程、强化项目要素保障、加强化工园区管理、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5个方面明确16条措施,针对性解决制约行业倍增发展的化工项目落地难等重点难点问题。

优化园区布局,拓展产业承载空间。出台《湖南省严格化工园区建设标准和认定管理办法》,形成了化工园区认定管理的全面、统一、系统的政策体系。《管理办法》出台以来,启动了2个化工园区的新设立和5个化工园区的扩片工作,完成3家企业化工重点监控点认定工作,有力保障了衡阳绿色盐碱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深化对接服务,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探索建立现代石化产业岳阳、衡阳协同发展机制;链长专题研究、高位协调湖南石化与湖南盐业集团绿色盐碱项目落地、湖南石化和时代新材树脂产品合作等事宜,推动央企与央企、央企与地方国企强强联合。

加强系统治理,筑牢绿色安全底线。强化源头管控,严格新上项目审批管理和行政许可管理。突出示范引领,培育一批绿色工厂,推广一批绿色低碳适用技术。聚焦薄弱环节,全面完成沿江化工企业搬迁改造任务,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大规模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等政策机遇,加快淘汰老旧落后设备,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责编:王相辉

一审:张颖琳

二审:徐典波

三审:姜鸿丽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