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莉媛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6 15:13:28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彭莉媛
近年来,桑植县陈家河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53355”战略发展思路,锚定“产业强镇、生态立镇、富民兴镇”工作目标,创新构建“推进主导产业、壮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全链条、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的产业振兴新格局,带动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探索出具有现代农业发展底色的陈家河样本。
聚焦主导产业推进,聚合资源迸发“新优势”
陈家河镇历来是传统农业大镇,桑龙高速贯穿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多样,涵盖了耕地、林地、水域等。
耕地土壤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提供了良好基础;林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澧水蜿蜒而过,水域资源为农业灌溉和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可耕种面积达1.6万亩,促成建成陈家河镇“一花两叶”(黄蜀葵、粽叶、茶叶)、“三化”(种植标准化、加工精细化、销售订单化)种植核心区。
核心种植区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品质动态监测等高效种植技术。
黄蜀葵种植,去年试种100亩,今年试种扩大到240亩,通过两个年头的试种跟踪,产黄蜀葵花突破2000公斤,老百姓扩大种植愿望强烈,21个村预报种植亩积达到了1000亩+。
粽叶人工种植500亩,野生13390亩,经济效益很明显。
莓茶种植500亩,带动了一定的农户增收。
探索政策与市场双驱模式,激活绿色发展“动力源”
陈家河镇携手县集体经济办,探索发展“公司+村集体组织(合作社)+农户”的订单产业。
公司与村集体合作社签订当年保价收购订单协议,村集体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当年保价收购订单协议,政府与村“两委”共同指派的一名生产互助组长与村集体组织签订履职协议,政府与村“两委”对生产互助组长进行监督。
例如,蔡家坪村采用这种发展模式,村干部、互助组长、政府产业办通过屋场会等方式宣传发动农户个体自愿种植,互助组长履行技术指导、收集配送农产品至公司。商定利益分配模式,农户、互助组长、村集体组织、参与宣传发动的村干部四方主体的收益分别占农产品每斤收购价的80%、15%、2%、3%。蔡家坪村今年首次发动45户农户,种植53亩黄蜀葵,因“618洪灾”损毁11亩,成熟42亩,亩产2000斤,每斤保价收购1元,农户每亩增收1600元,互助组长每亩增收300元,村集体经济每亩增收40元,参与宣传发动的村干部每亩增收60元。
这种发展模式,可以实现自治管理,自主性、积极性强,发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增收作用明显。
夯实基础配套支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基础配套是乡村产业发展的“压舱石”。
陈家河镇以黄蜀葵花加工产业为抓手,通过完善设施、延伸链条,让基础配套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夯实基础配套,首先破解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此前,黄蜀葵花鲜品保质期短、运输损耗大,农户只能低价售卖鲜品。
陈家河镇正建成标准化加工厂,配套专业烘干设备,实现鲜品24小时内快速加工,实现将产品损耗率从25%降至5%以下,锁住黄蜀葵花的有效成分,为后续产品开发奠定基础,让“好特产”有“好保障”。基础配套的完善,更推动产业链从“短散弱”向“长精深”升级。依托加工厂,陈家河镇串联起“农户种植—企业加工—市场销售”全链条,从单一鲜品销售,拓展出烘干花、花草茶等产品,产业链条延长的同时,产品附加值将提升近3倍。
此外,加工厂还带动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实现“产业增效、农户增收”的双赢。
下一步,陈家河镇将持续把机制创新作为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建立健全“党支部+产业链”联动机制,以“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强化对接订单式生产,发动村“两委”选定生产互助组长对接企业与农户,企业对接市场,实现农户、村集体、政府多方增收。展望2026年,陈家河镇将聚焦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三链同构”机制,实施加工增值突破行动、实施联农带农深化行动,奋力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