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美林 华声在线 2025-09-16 11:23:32
欧阳美林
近日,山东某中学在食堂未设置座椅,令所有学生站着吃饭的视频一经报道便引起了网友的热议。从“无座椅食堂”的画面曝光,到校方以“传统”回应,再到舆论持续追问,本质上不是“站着吃还是坐着吃”的小事,而是戳中了校园后勤管理的核心命题:当学校把“管学生”的重心都压在“抓学习”上,是否弄丢了后勤服务该有的“人文温度”?食堂里的一把椅子,看似是后勤细节,实则是衡量教育温度的一把尺子。
校园后勤从来不是“学习之外的小事”,尤其是“吃”这件事,对正处生长关键期的学生而言,是健康的基石,更是校园生活里的“情绪缓冲带”。校园后勤的常见误区,其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重管理便利,轻学生需求”。“不设座椅”本质上是一种“懒汉式后勤”:不调研学生的就餐体验,不规划食堂的空间功能,不平衡“就餐效率”与“身心放松”的关系,只用一个简单的“一刀切”,就把后勤服务的责任简化成了“让学生吃上饭”。可真正的校园后勤,从来不是“完成任务”,而是“服务成长”。比如,有的学校会根据学生的下课时间错峰开放食堂,避免拥挤;有的学校会让学生代表参与食堂菜谱制定,兼顾口味与营养;还有的学校会在食堂设置舒适的座椅、温馨的装饰,让学生能在就餐时卸下学习的紧绷。这些细节里,藏的才是后勤管理该有的“学生视角”。
“优质”的校园后勤,从来不是单一的硬件指标或书面标准,而是要落到学生的真实感受里。就像网友质疑的:“连让学生坐下吃饭的基本条件都没有,‘优质’优在哪里?”这背后其实是对后勤评价体系的追问——当评选“优质食堂”时,是否把学生的就餐体验、身心需求纳入了考核?如果评价体系只看“有没有过期食材”“卫生是否达标”,却忽视“学生吃得舒不舒心”,那这样的“优质”,本身就是不完整的。
校园后勤的“偏航”,往往和教育理念的“失衡”连在一起。在一些学校管理者的认知里,“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被异化成了“一切都要为学习让路”,于是后勤服务成了“为学习提速”的工具,而非“为成长兜底”的保障。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整的人”,一个人的成长,从来不是只有“读书”这一件事。一顿安心的午餐、一个舒适的就餐环境,不仅能保障身体健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怀,这种“被看见”的温暖,会转化成他们面对学习压力时的心理支撑。“好的教育,是让学生在校园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能感受到善意。”而食堂里的一把椅子,就是这种“善意”最直接的体现。
食堂的椅子虽小,却是教育理念的“试金石”。别让后勤管理变成“只管事务不管人”的流程,别让“抓学习”的执念,盖过了对学生基本需求的敬畏。当每所学校都能把“学生的感受”放在后勤管理的核心位置,当校园里的每一个细节都能透出“以人为本”的温度,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土壤。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