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欣然 吴祥淼 杨新鸿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5-09-16 07:26:33
多彩侗乡千般秀 通道盛景八方客
——通道谱写全域旅游“三重奏”纪实
黄欣然 吴祥淼 杨新鸿
湘桂黔三省交界处,有一处被时光偏爱的土地——怀化通道侗族自治县。这里群山苍翠、侗寨错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重大转折的起点“通道转兵”的发生地,是侗族大歌回荡千年的文化腹地,也是万座丹霞奇峰耸立的生态秘境。
近年来,通道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红色文化、侗族风情与自然山水深度融合,谱写了全域旅游“三重奏”的恢宏乐章。
县城新貌。
“侗乡”别样红,红色文旅绘新篇
吃一顿忆苦思甜的红军餐、上一堂浸润人心的音乐思政课、听一场触动灵魂的红色文化讲坛……当前,越来越多游客选择来通道开启一段难忘的红色之旅。
通道侗乡的土地曾见证了一段极不寻常的历史。1934年12月,长征中的红军陷入危局:北上湘西陷入敌军重围。中共中央在通道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力主转兵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经过激烈讨论,会议采纳此主张,全军西进。这次生死关头的“通道转兵”,于万分危急之时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历史开端。
如今,全县11个乡镇遍布红军长征留下的印记,有纪念设施、遗址遗迹60处,其中16处被纳入各级文物保护,有3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道转兵纪念馆、通道转兵红色资源教育中心成为该县主要的红色文旅资源。
通道转兵纪念馆。
“红色旅游不能停留于看展观物。”通道转兵纪念馆馆长郑湘介绍,通过史料挖掘、现场考证、音视频资料搜集、走访红军后人等方式,纪念馆挖掘整理了40余个红色故事,并将其改编成情景剧、快板剧、舞剧、音乐思政课等不同表演形式,与红色资源教育中心联合推出研学课程,让大家在精彩的演绎中重温党史、铭刻初心。
“每次讲解《通道转兵》音乐思政课,看到观众自发起立共唱红色歌曲时,我都心潮澎湃。”纪念馆宣教部副部长郑治琦说,这堂融合党史、革命歌曲与侗族元素的思政课,早已走出湖南,在上海、杭州、桂林等地的高校、部队巡回展演,所到之处皆引发热烈反响,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流动载体”。来自广西的游客张深表示:“音乐思政课巧妙平衡了历史的严肃性与形式的潮流感,观演时满是感动与震撼!”
为了让红色旅游焕发更强活力,通道不断探索创新路径。2024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期间,红色文艺演出、主题展等活动轮番登场,为游客打造了一场红色文化盛宴;同时,通道主动联动湘桂边五县,共同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本地红色景点与周边文旅资源串联成线,让红色文旅的辐射力持续增强。
凭借丰富的形式、用心的创意,通道转兵纪念馆和红色资源教育中心成为爆火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三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和研学学员400余万人次。
“侗听”乐未央,节会经济添活力
从辞旧迎新的侗年节、浪漫的“月地瓦”、祈福的架水节,到跨省联动的大戊梁歌会……侗家人的日子里,几乎月月有节庆,全年皆热闹。这些活动不仅滋养着民族文化根脉,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八方来客。
通道侗族合拢宴。
为进一步激活文旅潜力、培育新型消费业态,今年3月起,通道紧扣节假日与传统节庆节点,精心策划9场“侗听”主题音乐会,致力于打造“全民参与、主客共享”的文化交流平台。
“目前已举办6场‘侗听’音乐会,每一场都是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深度对话。” 通道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欧亚密介绍,传统芦笙、侗琵琶与现代流行音乐碰撞出奇妙火花,千人共跳“侗迪”、万人大跳“哆耶”舞的热闹场景,引发市民与游客的热烈响应。
在欧亚密看来,“侗听”音乐会绝非简单的文艺演出,而是一场沉浸式、互动式的侗文化盛宴。“我们仿建侗寨实景舞台,还原合拢宴热闹场景,还设置点歌台、划侗拳等互动环节,就是要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真正融入侗乡的狂欢氛围。”
“像在侗寨里过节一样!” 来自广东的游客邓心怡难掩兴奋,“有地道美食、动听音乐,还能亲手体验非遗,这种热闹又有特色的体验,比单纯观光有意思多了。”
这场文化盛宴,更催生出独特的节会经济效应。音乐会期间,皇都侗文化村、芋头古侗寨等核心景区周边,民宿、餐馆纷纷借势推出折扣和套餐,侗锦、银饰等非遗手作店客流暴涨,直接带动消费节节攀升。
8月22日的“侗听”音乐会,更创新性联动首届中国林业集团“播动未来,货通天下”2025年通道助农直播大赛,网红达人与乡村主播同台开播,曾在直播间圈粉无数的“通道好物”借音乐会的高人气再次“出圈”。
据统计,此次助农直播活动总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实实在在为乡亲们拓宽了增收渠道,也让“侗听”音乐会成为连接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纽带。
“侗境”美如画,山水人家新图景
“丹霞峰林地貌特别震撼,下次还来!”“拍到了绝美云海和日出,不枉我凌晨四点起床!”在社交媒体搜索通道万佛山,满屏惊叹声里,“国家地质公园”的硬核魅力展露无遗。
万佛山广布丹霞峰林、丹崖赤壁、崩积岩群等地质遗迹。9999座山峰,近观似人似物,“万佛朝圣”,浑然天成;远观丹峰林立,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万佛山日出。
依托这份独特的地质禀赋,万佛山景区精心打造地质公园博物馆与奇石馆,建成综合实践研学基地。“每批来研学的学生,都会先逛‘两馆’学地质知识,再登山路探自然奇观,亲身感受天地造化的鬼斧神工。”景区负责人伍洪仕介绍,地质研学已成为游客了解万佛山的重要窗口。
为了构建复合型旅游格局,研学基地还深度融合在地文化:紧扣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侗锦织造、鼓楼搭建等课程,让学生亲手触摸侗乡技艺;立足农耕传统,设计生火做饭、耕田种地等劳动体验,重拾乡土生活智慧;深挖“通道转兵”红色记忆,推出编草鞋、舂粮食等红色课程,在实践中传承革命精神。地质之奇与文化之韵交织,让万佛山不仅是自然画卷,更成为可感可触的“活课堂”。
“活起来”的不只自然风光,还有通道的300多个侗寨。侗族村寨散落在坪坦河畔,与山、水、田、林浑然一体,汇聚成诗画般梦境。皇都侗寨依托传统村落、民俗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旅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村民成立民间艺术团、芦笙队、侗戏班子等,打造了一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向游客们展示原汁原味的文化风情。
芋头古侗寨则更注重保护和还原古村落的自然风貌和原生态特色,身临其中可感受到“数不清的侗寨,过不完的风雨桥,看不够的鼓楼,听不腻的侗歌,跳不厌的芦笙舞”,许多村民通过参与旅游服务,如做导游、司机、经营民宿和餐馆,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从红色景点到民俗舞台,从丹霞秘境到侗寨人家,通道的文旅故事藏在每一处细节里。来这里,听红色故事、赏侗乡风情、醉山水之美,共赴一场难忘的文旅之约。
(本文载于《湖南日报》9月16日特刊T15版,图片均由通道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提供)
责编:黄欣然
一审:黄欣然
二审:李夏涛
三审:肖畅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